時間:2023-11-09|瀏覽:273
近年來,隨著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實生活的廣泛融合,網絡虛擬財產在人們財產中的比例越來越大。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孟博認為,網絡虛擬財產屬于無形資產的一種,包括自媒體賬號、網上店鋪、網游裝備、游戲角色、虛擬貨幣等。虛擬財產雖然是無形的,卻具有經濟價值。一些虛擬財產已經成為了可交易的商品,并在實踐中形成了成熟的交易機制。比如,網絡游戲道具經常在各大拍賣網站上出現,非同質化通證(NFT)數字藏品也備受關注。
然而,目前我國對虛擬財產的監管還不夠完善,一些網游公司侵犯玩家權益的現象屢見不鮮。與網絡虛擬財產保護相關的法律糾紛也并非個案。中國消費者協會2023年初公布的“2022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中,“網絡游戲停服刪檔引發虛擬財產侵權爭議”就是其中之一。
業界呼吁加快專門立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事實上,我國已經有了相關法律文件對網絡虛擬財產進行了保護。2021年正式實施的民法典第127條規定了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這是我國法律首次明確對虛擬財產進行保護,彌補了在虛擬財產保護問題上的空白,明確了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財產屬性。
此后,最高人民法院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也給出了指導意見,強調要加強對數字貨幣、網絡虛擬財產、數據等新型權益的保護。然而,業內人士認為,對虛擬財產如何認定以及如何進行法律保護,還需要具體的法律依據,可能需要在民法分則或者單行法中解決。
對于虛擬財產來說,它必須依托于特定的互聯網平臺。虛擬財產的權利人與互聯網平臺之間存在著合同關系。比如注冊自媒體賬號、開設網店等都需要與平臺簽訂合同。北京普盛達律師事務所律師張曉娜表示,通常用戶與互聯網平臺簽訂的合同是平臺單方訂立的格式條款合同。雖然我國民法典對格式合同進行了規定,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游戲玩家處于弱勢地位的局面。例如,在處理民事糾紛時,通常要遵循“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由于網絡空間的虛擬性特點,用戶在維權時往往會面臨舉證困難的問題。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金臺律師事務所主任皮劍龍呼吁,加快制定網絡虛擬財產保護的專門法律。他認為,加快網絡虛擬財產保護的專門立法不僅是為了提高國家競爭力,也是為了保護民眾的權益,同時也是為了加強監管。需要盡快制定法律來治理非金融虛擬財產,并為其建立合適的法制框架,明確網絡虛擬財產的法律屬性、地位以及相應的法律救濟,以保障相關產業的安全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