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2-01|瀏覽:510
在數據要素驅動的背景下,政府作為治理主體,其治理的數字化轉型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一是積累信息資源,即政府通過建立基礎數據庫、數據開放和交易平臺形成數字基礎。二是賦權治理模式,即政府在完成上述基礎平臺的基礎上優化治理模式,如進行一網管理、建立城市大腦等。三是組織再造,即依托治理平臺,進行水平和垂直的政府合作,提高數字利用和治理效率。第四,重塑治理結構,即技術會同時賦予公民和企業權力,使其參與社會共治。在這四個方面,區塊鏈將不同程度地優化它們。
首先,數據資源的存儲和流通是應用的基礎。區塊鏈具有安全存儲和可信傳輸的特點,在促進政府內部或政府企業的數據共享方面具有很大潛力,賦予政府建立扎實的數字基礎的權力。產權清晰是數據市場經濟活動有序進行的基礎。目前,數據提供者和用戶在共享過程中的職能和責任邊界模糊,一些政府部門或企業對數據開放持謹慎保守的態度,使得政府數據開放共享不足。
區塊鏈可以將數據和鎖定數據,實現數據變化、數據訪問和使用的實時識別,從而有助于確定數據所有權,并可能為進一步的數據流通、交易和監管提供解決方案。因此,區塊鏈鼓勵政府和企業的數據共享,也為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次,區塊鏈在收集數據的基礎上,可以促進政府對數據的進一步挖掘和有效利用,進而優化其治理方法。
一方面,開放跨平臺、多源數據可以提高其利用效率和價值,尤其體現在管理分布式身份信息上。目前,許多地方政府的各個部門都有自己的信息庫,在實際使用中跨部門調用數據的速度很慢。在人民鏈協同部分地方政府開發的公安區塊鏈數字文件管理應用系統中,利用區塊鏈部署節點不僅可以保證身份數據的安全,還可以實現數據層和應用層的跨警種、跨區域延伸,形成異地信息本地調用的新模式,為警務協同提供先進的技術和數據資源保障。
另一方面,區塊鏈和隱私計算采用密碼學、分布式系統等技術。區塊鏈是隱私計算前端的數據收集、中端數據存儲和傳輸以及后端結果輸出的安全性提供了雙重保險,兩者的組合拳可以提高政府數據挖掘的深度。比如2020年建成的國家超級計算成都中心平臺,探索城管創新應用場景,借助其強大的計算能力,快速準確地模擬洪水預報,提供決策方案,有效解決城市防洪搶險問題。
再者,上述基礎數字基礎和治理方式發生變化后,可能會反過來重塑政府的組織結構。三年前,一批省級大數據管理部門應運而生(見圖5)。正是因為信息和數據流通的價值,最近各地開始試圖提高統籌水平。目前,中國有六個主要的跨省服務平臺(長三角、東三省、川渝、京津冀、浙贛、西南)。可以說大數據管理部門已經發展到2.0時代。然而,一些服務平臺仍然存在信息聚合、事項不清、各地可以處理的事項差異大等問題。
然而,區塊鏈與當前政府系統和區域協同治理系統的改造是一致的。聯盟鏈可以從系統層面確認接入節點的數據權責,從而確定各部門的合作關系。然而,在實踐層面,如何行動仍需要下一步的探索。
最后,在社會共治層面,區塊鏈有助于重塑信任生態,理順公民、企業和政府的關系。在社會信任方面,借助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目前的主要實踐是版權鏈,這將改善整個社會的內容生態。此外,一些地方政府開始嘗試引入區塊鏈,借助其信息不可篡改、便于傳輸和收集的功能,構建基于區塊鏈的中小企業信用評估體系,快速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
此外,政府對企業業務的支持也將反饋政府的數字治理,如改善政府與企業的數據交流,使政府在未來的園區建設、招商引資和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中做出基于數據和云計算的科學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