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1-29|瀏覽:1518
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氣候環境危機,綠色低碳發展成為世界共識,對此,我國提出了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雙碳”目標的提出,是黨和國家基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雙碳”目標背景下,在行業層面,政策立法、市場機制、行業監管和客戶偏好等的變化都將推動行業向綠色低碳發展;在企業層面,低碳發展從“高標準嚴要求”的“加分項”變成了生存發展的“及格線”。整體來看,低碳轉型勢在必行。
國有交通投資平臺企業(以下簡稱交投企業)是交通行業的中堅力量和產業鏈重要環節,“雙碳”目標要求下,交投企業應爭做交通行業“雙碳”行動的引領者、推動者。本文從交通行業碳排放現狀以及交投企業應對措施兩方面開展分析,建議交投企業建立“減碳-固碳-低碳管理”的低碳發展框架,通過將自身在產業基礎、基建技術、路域資源、交通大數據等方面的優勢轉換為低碳發展的新動力,推動全行業的低碳發展。
目前,我國交通行業碳排放具有占總碳排放量比重較大、增速較高、結構上以公路運輸為主等特征,減排潛力巨大。碳中和目標緊迫,對于交通行業既是重要機遇,也是巨大挑戰。從碳排放占總量比例來看,交通行業為我國第三大碳排放行業。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最新數據,2018年,我國碳排放總量約為95.3億噸,其中交通行業碳排放量約為9.2億噸,占比約10%,僅次于能源供給側的電力與熱力生產(占比約51%)及能源需求側的工業(占比約28%)。
從碳排放增速來看,交通行業碳排放增速既受經濟增速影響,也受降低碳排放強度(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目標的影響。IEA數據顯示,2008-2018年,我國交通行業碳排放年復合增長率約6.1%,明顯高于世界交通行業碳排放的增速(約1.9%)及我國整體碳排放增速(約3.6%),但低于同期GDP增速
從我國交通行業碳排放內部結構來看,無論是貨運還是客運,都高度依賴高能耗和高排放的公路運輸。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中提到,2019年中國交通運輸領域碳排放總量11億噸左右,其中公路占74%、水運占8%、鐵路占8%、航空占10%左右。
目前,我國各級交投企業基本以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為主業,且多集中于公路建設。同時,許多交投企業也開展了交通運輸物流、能源供給等“交通+”業務,如城市公交客運、商貿物流、加油站等。隨著綜合交通基建的逐步完善,交投企業的業務范圍和重心也將逐步由建設端向運營端傾斜,更深入參與各類“交通+”業務。
雖然交投企業目前的業務布局決定了其生產經營活動所直接產生的碳排放量不大,但其擁有的交通及能源基礎設施、路域資源及交通運行大數據等對整體交通行業低碳發展意義重大,可以幫助交通行業提倡減排降碳、監測碳排放、建立碳交易機制和規則等。總體而言,交投企業低碳發展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