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4|瀏覽:250
公鏈需要未雨綢繆,建立好平臺,才有機會打造更完整、更豐富的Web3生態。
從區塊鏈邏輯架構出發,公鏈可以分為Layer0、Layer1和Layer2三層。具體而言:
- Layer0是“傳輸層”,它是互聯網和硬件連接的地方,能夠允許區塊鏈之間互相交互。例如,Polkadot和Cosmos都在這一層創建了跨鏈可互操作的生態系統。因為處于最基礎底層,只要它們使用相同的第0層構建,開發人員就不需要反復從頭開始,很多功能可隨時使用。
- Layer1是“數據層、網絡層、共識層、激勵層”,是區塊鏈鏈上處理數據和進行交易、區塊爭議解決等技術運行處理的地方。以太坊就是最著名的一層公鏈,但此層公鏈面臨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克服“不可能三角困境”,即去中心化、安全性和可擴展性。盡管以太坊通過Merge試圖升級以解決這個問題,但目前似乎沒有一層公鏈能很好地解決它。
- Layer2則對應“應用層、合約層”,是與Layer1結合使用的第三方集成,主要為了提高區塊鏈的擴展性和吞吐量。目前Layer2技術方案包括State Channel、Rollups和Plasma三類。其中Rollups方案獲得以太坊社區青睞,其又分兩種類型:Zero-knowledge Rollups和Optimistic Rollups。
此外,Layer3是客戶端應用層,考慮到Layer2的拓展性和吞吐量不能滿足發展需要,因此產生了將層級間以及同層間的組合操作平移到定制化Layer3的想法。但此層鏈目前仍處于技術構想階段,因此未列入該分類之中。
聲明:此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