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5|瀏覽:242
原文標題:《Who Has The Power, Retail Or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作者:Tomorrowland 翻譯:藍狐筆記Sien
皮克斯有一部名為「蟲蟲危機」的電影,其中有一個場景是邪惡的蚱蜢Hopper給它愛抱怨的兄弟打卡,然后又一個種子。接著,它打開了種子的大糧倉,然后就哎呦了。問題在于,種子的尺寸并不一定有同等大小的權力。就像種子一樣,群眾的力量也是如此。規模勝于影響力。
我們在加密市場聽到太多關于「機構影響力」的信息,很容易陷入這樣的思維陷阱:機構們單槍匹馬就能決定下一輪牛市何時啟動。在2018年初大家翹首以盼的「機構資金之墻」被期待為能將比特幣和其他資產價格推向「月球」,而精明的散戶投資者則會跟隨這趟歡樂旅程。但一年后,我們仍然在談論著「資金之墻」,而不是討論大型現有機構的參與。
實際情況是,「機構」并非獨立的實體,它們跟其他經濟體一起運作。大多數資金都來自散戶,養老基金、共同基金和保險公司才是主要的機構資產持有者。機構們不能單憑自己的意愿做出投資決策,必須得到客戶的同意。當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對沖基金、家族辦公室和捐贈基金會等,它們可能更愿意承擔風險并具有更高的創新性,但它們只占全球財富的一小部分。
雖然一些機構已經在不同程度上投資了加密資產,但仍有大量機構資金在等待 opportuunity,并非等待高盛等宣布自己的參與。它們在等待零售投資者的興趣,只有當養老基金、投資顧問、共同基金等機構的客戶開始詢問加密資產時,更多機構投資者才會進入市場。只有當關于加密概念的討論在各個投資者社區中激增到無法忽視的程度時,更大的中介機構才會推出相應服務。
許多聰明的機構已經開始定位于服務供應商,以滿足投資者的興趣。這些早期的領導者正在積累寶貴的經驗和思維,為新市場注入專業精神和保證。
然而,與其他可投資資產相比,加密行業仍然算是小眾。相對于其他資產,加密資產的總市值微不足道,對于許多人來說,購買加密資產也太過復雜。加密資產被視為有風險的,因為詐騙和黑客攻擊仍然不斷發生,加密業務很難與銀行建立穩固合作關系,而且大多數司法管轄區的稅務問題也讓人困惑。
然而,近期的頭條新聞表明情況正在發生變化。TDAmeritrade計劃通過機構級交易所ErisX向其1200萬客戶提供加密資產交易。在線零售經紀商eTrade也計劃為其500萬客戶提供加密資產交易。股票交易App Robinhood已獲得紐約金融服務部門的批準,宣布啟動加密資產交易。這些都顯示出零售投資者的興趣正在增長,零售加密市場的受眾正在增加。
但是,在吸引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