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6|瀏覽:251
付了第一波尾款,"雙11"第二波馬上又要來了。消費者簡直"目不暇接","眼花繚亂","措手不及"。這不,中國消費者協會梳理了近幾年"雙11"、"6·18"等大促期間消費維權工作情況,提醒消費者注意六大陷阱:
01 直播帶貨槽點多,看看李佳琦、薇婭的直播間就知道直播帶貨多火了。但在"光鮮"的背后,還存在著許多不規范之處,暗藏一些消費陷阱。據統計,消費者反映的"槽點"主要有:直播帶貨商家未能充分履行證照信息公示義務,部分主播在直播帶貨過程中涉嫌存在宣傳產品功效或使用極限詞等違規宣傳問題,產品質量不對板,兜售"三無"產品、假冒偽劣商品等,直播刷粉絲數據、銷售量刷單造假,主播將消費者引至第三方,該平臺信用資質不佳或是引誘消費者進行私下交易,部分商品售后無保障,消費者難享"三包"權利等。
02 優惠活動水分多,有些紅包活動看似優惠多多,實際上卻很雞肋。比如,有消費者花費了很大精力,共搶到了900多個紅包,但實際優惠金額累計不到10元,最后只有滿滿的失落感;有的商家使用"限時搶購"、"爆款秒殺"、"巨惠特賣"等極具誘惑力的宣傳用語來吸引消費者下單,實際上是"先漲后降"的套路;還有的優惠活動可能就消費期限、商品品類、消費金額等設置一定的"門檻",消費者達不到這些門檻,就不能享受到優惠。
此外,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平臺與商家推出商品預售的促銷模式,以支付定金能夠享受優惠的方式來吸引消費者提前下單。這種商品預售模式看似優惠,但消費者應了解"定金"與"訂金"的區別,通常情況下"定金"支付后,如果消費者沒有在規定時間內支付尾款,"定金"不予退還;如果商家違約,則返還消費者定金的雙倍。今年"付尾款后才能退款"就引發了討論。
03 商品質量問題多,由于消費者只能通過廣告或者其他消費者評價來了解商品的質量和性能,一些不法商家就利用這種信息不對稱,通過虛假宣傳或者虛假好評、"刷單"等方式,誘導消費者選購。尤其是在"雙11"等大促活動期間,部分平臺、商家利用促銷活動的名義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