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4|瀏覽:274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分析師蘇筱芮表示,老年人成為金融詐騙的重點目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老年人很少接觸數字化產品,缺乏對防范詐騙的意識;二是老年人通常有退休養老積蓄,對投資增值有需求。
蘇筱芮建議采取一些措施來應對這類騙局:首先,在主流渠道開展大規模宣傳,提高老年人的數字素養,讓他們成為反詐騙工作的重要目標;其次,鼓勵正規金融機構對各類產品進行適老化改造,在適老業務特點上打造特色生態平臺;最后,加大對不法分子的打擊力度,設立專門的舉報渠道,樹立一批大案、要案以震懾市場。
博通咨詢金融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也指出,需要加強老年人對金融知識的認知,不要被短期高收益所迷惑,為了小利而吃大虧。同時,社會也要更加關注老年人的需求,體諒他們,相關金融產品在設計上要考慮老年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建議監管部門出臺針對老年人的專門規定。
1. 以房養老:承諾高回報率,要求老年人將房子抵押貸款,然后投資于所謂的高息“理財項目”。一旦資金鏈斷裂,老人不僅無法收回本金和收益,還可能失去房產。 2. 理財神器:假冒國有企業,保證高回報率,吸引老年人通過下載App投資。雖然一開始可能看到回報,但平臺很快消失或無法提現。這種騙局的受害者中大部分是老年人,損失可能超過百萬元。 3. 政府補貼:冒充國家機關,向貧困且患病的老年人打電話,謊稱能申請政府補貼和藥費補助,然后收取高額郵寄費、代辦費和手續費進行欺騙。 4. 虛擬貨幣:以“挖礦”和“推薦返利”為誘餌,騙老年人通過手機參與投資。這類騙局往往以“0投資”為賣點,通過虛構項目和高回報率來引誘老人投資,但后來者通常無法得到回報,這其實是一場“擊鼓傳花”的游戲。 5. 稀有藏品:以“限量發行”、“高額回報”和“絕世珍藏”為宣傳手法,吸引老年人投資。一些騙子承諾幫助老人拍賣紀念幣獲取高額收益,但實際上賣的只是一些外表精美的工藝品或翻版的紀念鈔,沒有實際價值且無法再次出售。 6. 私募眾籌:騙子利用“私募眾籌”、“合伙人”、“海外股權”等概念,給老年人設下各種陷阱。老年人購買產品后變成合伙人,承擔投資風險,最后發現之前投資的是一個不法分子注冊的空殼公司,資金已被轉走或虧空。
以上只是一些常見的金融詐騙手段。希望大家加強對金融知識的了解,提高警惕,以確保老年人遠離詐騙。
熱點: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