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6|瀏覽:245
這個微不足道的瞬間被認為是互聯網誕生的時刻。
此后社區和科學家們在“道德、開放、可信任、自由、共享”的信仰下相互協作,互聯網得以蓬勃發展。
但后來逐漸變了質,它被用作了賺錢的機器,廣告商低成本地濫發垃圾郵件,網絡公司侵犯隱私,惡意參與者發動網絡攻擊,犯罪分子使用互聯網洗錢,政府甚至采用先進技術加強控制、弱化民主。
我們身處一個亟需改變上述問題的時刻。
這時候,區塊鏈出現了——它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隱私保護等特性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本文作者為Leonard Kleinrock,他擁有MIT博士學位,現任UCLA塞繆爾利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教授。曾在上世紀70年代參與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進行互聯網的開發,并見證了互聯網歷史第一條信息的發送。)
來源/31QU編譯
圖片來源:RafeSwan/GettyImages/CulturaRF
科學家們無意間創造了一個完美的模式,讓互聯網“黑暗”面可以像病毒一樣傳播,所有人都能通過廉價和匿名的方式觸達數百萬人。
我年輕時致力于一項新興發明(后被稱為“互聯網”),它所創建的文化精神通常被定義為:道德的、開放的、可信任的、自由的、共享的。沒有人知道我們的研究會通往何方,但這些詞語和原則是我們的燈塔。
我們沒有預料到的是,互聯網的黑暗面會發展得如此兇猛,也沒有預料到它如此急迫地需要進行修復。
它是怎樣從好變壞的呢?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初,在MIT(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的時候,我就意識到有必要為網絡創造一套數學理論,讓不同的電腦之間能夠相互通信。隨后在七十年代,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為了應對前蘇聯的人造地球衛星計劃,美國國防部成立的一個研究資助部門——決定基于我的研究開發一個網絡,讓它們的計算機研究中心能夠遠程協作。
我所在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計算機實驗室被挑選為該網絡的首批節點。50年前——1969年10月29日——從UCLA發送到斯坦福研究院,簡短的“Lo”成為了第一條互聯網消息。在網絡崩潰前,我們打出了“login”的前兩個字母。
在兩臺計算機組成的通訊網絡中進行信息傳遞,這個微不足道的瞬間被認為是互聯網誕生的時刻。
在它的前25年,用戶社區與科學家們一樣,遵循著同一個積極的原則,互聯網快速而有機地發展。作為科學家的我們既沒有保留這項網絡技術的專利權,也沒有訴求它的私人所有權。我們是這個圈子里的書呆子,忙于應對開發有益于這個世界的新技術所遇到的種種挑戰。
大約在1994年,隨著很多.com網站的上線,互
熱點:區塊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