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1|瀏覽:252
2023年之前,誰也想不到AI的破圈如此之快。在如“江湖百曉生”般的ChatGPT面前,人類覺得自己的反應不只慢了三拍,手眼通天的AI能夠讓你有求必應;有了“下筆如有神”的Midjourney,再高明的插畫師也會哀嘆壓力山大,AI繪畫軟件的效率遠遠超出了想象。
科技的精進固然讓當代打工人擔心飯碗,卻也使得傳統文化迎來了新的機遇:說不定有一天你真的能和“劉三姐”即時對歌,和“阿牛哥”比賽搶花炮。壯鄉的歷史圖騰不止躍然紙上,還能隨著字節跳動起來。
傳統文化,應更真實可感
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你可以“穿越”回2000多年前的戰國,與壯族先民駱越人在廣袤大地上搜尋赤鐵礦粉,在深山里調和神秘的黏合劑,然后用各種方式攀爬到花山峭壁上,齊心協力完成一場鬼斧神工的繪畫?
穿越時空,參與歷史,見證傳奇,這樣的情境正在照進現實。4月18日,敦煌研究院的“數字藏經洞”正式上線,通過微信小程序,公眾首次在數字世界里看到了毫米級高精度“復刻”的藏經洞,還能化身歷史參與者,行走在晚唐、北宋、清末等時間線,沉浸式體驗藏經洞從洞窟開鑿、文物流散到再次聚首的全歷程。4月18日,敦煌研究院的“數字藏經洞”正式上線。小程序截圖
青年人習慣于從數字化世界中接收資訊。類似“超時空參與式博物館”等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已為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打開了想象空間:從錄音錄像到VR展示,從全息舞臺到沉浸空間,乃至未來可能的元宇宙,文物與文化遺產不斷深入數字空間,為傳統文化提供更多親近方式,從而讓人們把它看得更清晰。
跟上數字化的時代潮流,許多從前不切實際的想法都能實現。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都能“活”起來。
數字人物,需要“一舞驚鴻”
放眼全國,傳統文化正通過科技手段,獲得一場萬眾矚目的“重生”。
一個被人津津樂道的案例是:央視2021網絡春晚上,頂級舞者和虛擬人物聯袂跳的一支中國漢唐舞贏得滿堂喝彩,“翩若驚鴻,矯若游龍”的詩句有了形象寫照。
這個破圈的虛擬人物叫“公孫離”,一款熱門手游的原創角色。按照游戲設定,她是大唐長安城負有盛名的舞姬,曾在上元之夜以一支絕世舞蹈驚艷長安。央視請來這樣的流量明星,自然在年輕人中有了話題度,彈幕里網友們紛紛贊嘆“夢回長安”“出息了,阿離!”“央視這次太懂了”。“公孫離”登陸央視,這是傳統文化的再演繹。視頻截圖
然而,央視不僅僅是看中流量,“公孫離”出道的背后,是傳統文化的再演繹——“公孫離”的原型無疑來自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舞動時奔放有力,亭立時穩健沉毅,“鴻雁起舞扶搖九天”。
為了還原這一舞蹈,專家們參考了大量唐詩宋詞里的舞姿記載,廣泛研究了文獻、古籍、巖石壁畫、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姿態,通過舞者、學者的多方考訂、不斷創新,“公孫離”才得以在舞臺上“一舞驚鴻”。
技術讓虛擬人物走進生活,而讓它們真實可感的,則是可以考證的傳統文化、元素、符號。已經走進賽博世界的“劉三姐”,仍然需要有人不斷地為她加載創意、豐富內涵,找到鏈接過去與將來的觸點。
傳承非遺,期待“永葆青春”
如何充分發揮新媒介的最大魅力,去講述最原汁原味的中國故事,正是每位創作者日夜苦思冥想的課題。
過去,由于缺少實體性的媒介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是深谷的寶藏;今天,憑借數字化手段,優良的非遺文化成為了閃耀的寶石。近兩年持續刷屏的河南衛視,從春晚的《唐宮夜宴》,到《端午奇妙游》的《洛神水賦》,再到《七夕奇妙游》的《龍門金剛》,一再告訴人們:傳統文化原來可以那么酷。期待壯鄉版的《洛神水賦》。視頻截圖
目前,活躍度最
熱點:元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