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9|瀏覽:297
這已經是新華社在兩天內第3次發文對比特幣進行質問。5月28日晚,新華社發表了一篇名為《1萬臺“礦機”一個月能“吃”4500萬度電!挖的是“幣”還是“坑”?》的文章,對比特幣挖礦所引發的巨大能源消耗提出了質疑。
5月29日中午,新華社發表了一篇名為《加密貨幣,是金融創新還是“龐氏騙局”?》的文章,再次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真實價值和對金融體系所帶來的風險進行了提問。
距離最高點暴跌46%,超過9萬人32億資金爆倉 繼前一日暴跌7%之后,5月29日,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再次大幅下跌,比特幣收盤價為34425美元,當日跌幅達到3.5%,盤中一度跌破34000美元整數關口,最低價格為33899美元。截至5月30日發稿時,比特幣價格為34333美元。
據比特幣家園網的數據顯示,全網爆倉人數超過9.4萬人,爆倉資金額達到4.7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0.5億元)。
自今年4月中旬刷新了63588美元的新高后,比特幣開始快速下跌,盡管在5月初曾出現大幅反彈,但隨著國內監管的加強,比特幣連續出現單邊大跌的趨勢,目前價格較最高點時已經下跌了46%。
新華社兩天內3次發文對比特幣進行質問 5月28日,新華社發表了一篇名為《1萬臺“礦機”一個月能“吃”4500萬度電!挖的是“幣”還是“坑”?》的文章。
文章中提到,記者走訪了一家位于西部某地的“礦場”,場內的巨大廠房內部使用白色隔板將大約30個機房分隔開,每個機房的金屬架上擺滿了閃爍著彩光的服務器,場內沒有工人,只聽見風扇的轟鳴聲。
這家企業在2020年僅納稅了25萬元,但每月的耗電量卻高達2500萬度。今年前4個月,納稅額僅為9萬元,但每月的耗電量高達4500萬度,相當于約1.5萬噸標煤的能耗!
5月29日,新華社再次發表了兩篇對虛擬貨幣的質問的文章。
文章《加密貨幣,是金融創新還是“龐氏騙局”?》中提到,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在一年的時間里經歷了劇烈的行情波動,一邊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一邊割了很多投資者的韭菜。然而,在這種劇烈波動的表象下,比特幣的真實價值到底如何,許多金融業人士表示很難評估,投資加密貨幣面臨著較大的風險,投資者應該謹慎選擇。
以比特幣、以太幣和瑞波幣為代表的加密貨幣并沒有主權信用擔保,它們是通過算法生成的。因此,加密貨幣能否被稱為真正的貨幣,在業內存在著很大的爭議。
文章還引用了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郭杰的觀點,他表示,比特幣的實際應用領域非常有限,它的價格飆升只是典型的投機泡沫,類似于17世紀荷蘭的“郁金香泡沫”,甚至可以說是一個“龐氏騙局”。郭杰說,追捧加密貨幣的機構很擅長使用晦澀難懂的科技術語言,說服投資者相信這是一個革命性的現象,創造了盲目投資的“羊群效應”。
5月29日晚間發表的文章《百倍杠桿!瘋狂的“幣圈”帶來“暴富”還是“爆倉”?》中提到,許多使用高杠桿的投資者只看到在選擇正確的趨勢之后,他們的賬面資金飆升,卻很少考慮到在選擇錯誤之后可能面臨的巨額損失。如果短時間內的頭寸不足,難以追加比特幣等保證金,許多投資者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曾經引以為傲的賬面爆倉。
今年1月,投資者周先生帶著50萬元的資金進入市場,希望在“牛市”中賺大錢。起初,他順著市場瘋狂炒作的潮流,他的賬面資金一度飆升到了300萬元。然而,隨著5月19日的大跌行情到來,他的賬面資金大幅縮水。他不甘心,使用了10倍杠桿想要抄底,但市場卻繼續深度下跌,他所有的300萬元在一個多小時內全部虧損掉了。
虛擬貨幣的價格波動極其劇烈,相較傳統資本市場來說風險更高,而合約交易進一步放大了風險。
“在虛擬貨幣的大‘賭場里,每日漲跌50%都是正常的情況,高杠桿帶來了極高的風險。因為即便你贏了99次,只要輸掉1次,就有可能破產。”資深投資者劉鵬說道。
文章還指出,高杠桿下的爆倉導致眾多投資者損失慘重,而虛擬貨幣交易平臺卻從中穩定地獲利。
“無論投資者賺了還是虧了,交易平臺都能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