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2|瀏覽:304
自2009年比特幣誕生至今,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風生水起,以新生事物的姿態沖擊著人們對以傳統貨幣為主體的現代金融體系的認知。然而筆者認為,像比特幣這樣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非主權貨幣并不適合應用于我國數字貨幣發行,也不可能取代目前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的傳統貨幣。
區塊鏈技術的含義及特點
區塊鏈技術又被稱為分布式賬本技術,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數據庫。每一個塊都是整個塊鏈中的一個數據單元,相當于數據庫中的一條記錄。從數據結構看,區塊鏈是一個典型的反向單向數據鏈表,每個節點被分成兩個部分:一是指針(對應chain),指向上一個節點;二是數據,包含頭部信息和一段時間內整個網絡的全部交易記錄。
區塊鏈技術的主要特點首先是“去中心化”。從模式設計看,它脫離客戶端或服務器模式的集中存儲和控制,采用分布存儲、網格計算等方式完成業務流程的處理模式。區塊鏈技術基于對等計算機網絡(P2P網絡),允許單個節點與其他節點直接共享資源,每個用戶可直接與其他用戶交易,每個區塊都在維護整個區塊鏈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一筆交易結束后,需對全網廣播交易信息,產生的若干個新塊要共同記錄這一信息,形成確認后最終完成一次交易。
其次是數量恒定、種類繁多。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虛擬貨幣發行量是固定的,由運行于各對等客戶端上的開源代碼規定。以比特幣為例,其貨幣單位BTC最小分割單元是一萬億分之一,因此理論上超過全網51%的節點同一時間統一修改源代碼就可改變其發行總量。目前網絡運行的區塊鏈虛擬貨幣系統達600余種,就是在對等客戶端較少的初創階段,通過修改客戶端開源代碼的關鍵字段創建而來。
再次是“挖礦機制”。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虛擬貨幣是通過“挖礦”產生的。“挖礦”就是“礦工”使用“礦機”或“礦池”技術運行特定的客戶端代碼,爭奪一段時間內整個網絡的交易記賬權,并按照特定規則將這些交易記錄打包成塊并添加到塊鏈的過程。虛擬貨幣則是該過程中提供能源和算力產生新塊以維系整個塊鏈完整性與一致性的參與者的獎勵。隨著挖礦難度的增加和獎勵數量的減少,獲得虛擬貨幣需消耗更多的能源和算力。
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數字貨幣的弊端
一是“去中心化”沒有流通管理機構。區塊鏈技術本質上是個分布式數據庫系統,邏輯結構為單向鏈表,設計模式基于P2P網絡,這就決定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虛擬貨幣沒有統一的中心管控系統。對主權貨幣國家來說,通過對貨幣的控制實現對經濟發展的干預和調節,即便是非主權貨幣的歐元也有歐洲央行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并積極協調歐元區各國配合實施相關財政政策。因此,若“去中心化”的區塊鏈虛擬貨幣替代現行貨幣,易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