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0|瀏覽:278
原標題:馬丁·沃爾夫:各國央行是時候推出自己的數字貨幣了
【文/馬丁·沃爾夫譯/觀察者網由冠群】
各國央行應如何應對數字技術的挑戰?這已成為一個緊迫的問題。部分原因是,各國央行和政府都必須掌控這個私營貨幣泛濫的新蠻荒時代。現在,它們必須推出自己的數字貨幣。
國家必須要承擔責任,確保貨幣的安全性和可用性。那種認為貨幣本就應該安全可用的想法是自由主義者的幻想。現在,國家亟需采取行動。耶魯大學的加里戈頓(GaryGorton)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杰弗里張(JefferyZhang)撰寫了一篇論文,他們在文中聲稱創新人士現在已經創造了8000多種加密幣。
戈頓和張將這些創造出來的加密幣分為兩大類:像比特幣這樣無信用支持的“不可兌換加密幣”;和由政府法定貨幣一對一支持的“穩定幣”(譯注:穩定幣是指通過與法定貨幣、主流數字貨幣、大宗商品等財產錨定,或通過第三方主體調控貨幣供應量的方式,實現貨幣價格相對穩定的區塊鏈數字貨幣)。兩者各有問題。
世界各國都在減少現金支付圖片來源:《金融時報》
羅杰斯文森(RogerSvensson)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稱,不可兌換加密幣達不到任何可用貨幣的標準。國際清算銀行(BIS)在最新發表的年度報告中指出,這類“加密幣是投機性資產而非貨幣,在許多情況下被用來助長洗錢、勒索軟件攻擊和其他金融犯罪。尤其是比特幣,考慮到它還會浪費大量能源,它不具有任何彌補其缺陷的公共利益屬性。”在我看來,這樣的“貨幣”應該是非法的。
而穩定幣卻不一樣。正如戈頓和張所說,即使發生了危機,貨幣也必須“毫無疑問”地用于支付。在歷史上出現的很多銀行擠兌現象就是出于這個原因。這就是為什么它們要受到國家的支持和監管。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穩定幣身上。在危機中可能會出現“擠兌”現象,類似于2008年發生的貨幣市場基金擠兌。因此,要么穩定幣必須得到央行貨幣的一對一支持,要么它們的發行人需要受到銀行的監管。
現金仍是成本最低的支付方式圖片來源:《金融時報》
比新“貨幣”出現更重要的是大型科技公司進入了支付領域。這既有好處,也有危險。目前的支付系統成本高昂,小額現金支付甚至比信用卡或借記卡支付還便宜,而跨境支付尤其昂貴。此外,并非所有人都能使用數字支付系統,即使在高收入國家也是如此。原則上,這些新玩家可以帶來極大的進步。但這一發展趨勢也有危險,可能導致支付系統的碎片化、隱私受到侵犯,甚至使消費者被剝削。
中央銀行(與其他監管機構)的職責是確保這場數字支付革命對整個社會都有好處。而在我看來,現在有可能(在我看來,也有必要)使用中央銀行的數字貨幣來增加現金數量。
于是,一個重要問題出現了:央行數字貨幣應該只用于大額交易還是也能讓普通用戶使用?答案必須是后者。持有安全法定貨幣的好處常常歸私營銀行所有而非公眾(現金除外),這一直是個問題。現在,為了公眾的利益,這種情況可以而且應該改變。
美國消費者對各個機構私人信息保護程度的評價圖片來源:《金融時報》
然而,還有更多的選擇要做。普通用戶是否應該在央行擁有數字貨幣賬戶,從而完全繞過分發銀行?還是應該采取一種混合形式,即普通用戶的數字貨幣賬戶由央行持有,但由私營機構管理?還是應該像現在一樣,由私營機構持有普通用戶的數字貨幣賬戶,央行只負責批量結算?
一個相關的選擇涉及普通用戶的數字貨幣賬戶是基于銀行賬戶還是采用數字錢包的形式。國際清算銀行傾向于前者,這意味著央行數字貨幣不會直接取代現金。其他問題涉及身份識別系統。在這方面,國際清
熱點:數字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