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0|瀏覽:270
自2021年以來,NFT憑借區塊鏈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等特性,以及其唯一且不可相互替代的特點,在藝術領域率先應用并迅速成為幣圈的熱點。盡管比特幣正面臨牛市支撐的消失和虛擬貨幣的嚴格監管,但NFT的熱度并未減退,反而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不僅藝術、音樂和游戲行業紛紛涉足NFT,螞蟻鏈也推出了NFT系列產品,其中的敦煌飛天NFT在二手交易平臺甚至最高炒到150萬元一個。
NFT通常被稱為非同質化代幣,與虛擬貨幣有何不同?在當前市場的泡沫下,是否需要監管?
“NFT與代幣存在根本差異。由于其非同質性,它的貨幣特性大幅減弱,而資產特性更加突出。非同質化也降低了其流通性,在沒有惡意炒作的情況下,其流動性并不高。”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王志誠對澎湃新聞表達了這樣的看法。
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金融與資本市場平臺合伙人李亞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也提到,NFT本質上是代幣,但與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有本質區別。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是可替代的同質化代幣,具有可拆分和可替代的特點,可以其在錢包中代表的是數量。而NFT具有唯一性且不可拆分,在錢包中代表的是內容。
中國銀行原副行長、深圳海王集團首席經濟學家王永利在《必須審慎對待NFT》一文中指出,將NFT翻譯成"非同質化代幣"是不準確的,NFT不可能成為一般等價物或統一的記賬單位,絕對不可能成為貨幣或代幣。
他表示:"實際上,NFT是基于區塊鏈技術產生的一種數字(編碼)加密權益證明,具有不可復制和不可分割的唯一性,證明某個數字物品的權益歸屬。因此,更準確地翻譯NFT為'非同質化權證'。"
然而,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孫揚在澎湃新聞的采訪中提到,盡管NFT的標的是加密藝術品,且具有非同質性,但從國家的角度來看,它與比特幣類似,都是一種虛擬代幣。虛擬代幣是一種將法定貨幣價值通過某個交易平臺轉移到能夠存儲價值的非貨幣場所的形式,NFT作為一種代幣,其形式變成了收藏卡、明星卡、藝術品等,盡管有原創、藝術和紀念的內涵,但本質上仍然是一種代幣,以藝術品和數字化的收藏品為主要媒介。
NFT的普及可能引發一些問題,例如洗錢和侵權問題。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胡捷表示,NFT的本質作用是記錄藝術作品的所有權,它可以更好地落實版權規則。雖然NFT無法防止盜版,因為圖片可以復制,但它可以使確權、授權和維權變得相對容易。
然而,最近有媒體的原創攝影作品被未經授權地制作成多版NFT,并以高價拍賣。這讓人們對NFT的確權價值產生了質疑。
"這可能涉及侵權問題。"李亞表示。
他認為,NFT本身是一種工具,一種電子標記,不能直接解決確權問題。然而,他認為NFT在資產數字化上仍然有一定的價值,關鍵在于誰來使用它。
王志誠也認為這反映了技術本身的中性特點。整個社會尚未完全形成獎懲機制,單一技術無法一蹴而就,仍需要多種約束機制。此外,NFT尚未被主流社會廣泛認可,相關法律法規和后續處理措施尚未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