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5|瀏覽:277
在信息化時代,個人信息保護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歷經二十年立法長路,經過三次審議,8月2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正式通過了《個人信息保護法》(以下簡稱《個保法》),據悉該法將于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
《個保法》頒布落地可否解決大數據殺熟問題?可否化解未來金融機構該如何平衡個人信息保護和業務辦理線上化智能化之間的矛盾?在大型互聯網平臺責任加重背景下,會否促使互聯網平臺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建設?對區塊鏈產業有何影響?新華財經就以上問題,專訪了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輪值主席、火大教育校長于佳寧。
在于佳寧看來,《個保法》的頒布落地對互聯網平臺的大數據殺熟行為進行了明確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規范互聯網平臺對消費者的差別待遇,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談及該法律落地后對區塊鏈行業的影響,于佳寧表示,這將推動區塊鏈在信息安全與數據確權應用場景的創新發展,使其成為數字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不過,由于數據本身易被復制竊取的特點,考慮到數據隱私、法律法規等各類限制,于佳寧認為,數據擁有者沒有合適的方式對數據進行使用。如何以保護數據不外泄為前提,實現數據分析和隱私計算,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1. 個保法能否解決大數據殺熟的問題? 于佳寧:大數據殺熟又被稱為“數據價格歧視”或個性化定價,是指個人信息處理者通過分析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形成用戶畫像,并利用算法對于每個消費者支付意愿進行精準的評估,從而在同一商品上向不同消費者設置不同價格。這種差異化的價格往往對“熟客”消費者不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第二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禁止大數據殺熟。自動化決策應保證決策的透明度和結果公平、公正,不得對個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不合理的差別待遇。該條例對互聯網平臺的大數據殺熟行為進行了明確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規范互聯網平臺對消費者的差別待遇,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2. 個保法出臺后,哪些爭議較大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