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3|瀏覽:278
在個體身上,這種浮躁心態表現為三心二意和淺嘗輒止;或者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既要魚又要熊掌;或者山望著山高,無法安心,容不下寂寞,稍有不順就輕易放棄;追求安逸,避免勞神,敷衍塞責,惰性膨脹,不再全力以赴。
實質問題在于急于求成、渴望結果的焦慮心情。在投資和投機中,浮躁表現得尤為明顯。初入市場的人通常并非因為對投資投機行業喜歡或適合,也不是因為資產分散需要,而是因為聽說身邊的朋友在某個階段獲得了豐厚的收益,所以也心動手癢,被利益驅使,開始進行交易。
這種受到誘惑時期通常發生在明確的中期趨勢行情的中后段。以股票市場為例,就是牛市的中后階段。由于牛市已經運行了相當一段時間,市場中前仆后繼的人們都賺了一些錢,只是由于進入市場的時間、持倉能力、投入資金數量、長線還是短線等不同,導致盈利大小有所不同。
人們只看到利潤,沒有考慮風險,心中沒有對市場和交易的學習態度,只追求所謂“明牌”。這就是老手所說的70%以上的投資人在市場中賺錢的“圈養”階段。這個稱呼可能聽起來不好聽,但是深刻地體現了零和游戲的規則和最終必然的結果。
雖然身邊的朋友在股市中賺得盆滿缽滿,但畢竟是初涉此道,所以謹慎的人會小額投入資金進行試探。由于牛市已經過了一段時間,在朋友的推薦下,他們買入后不久就看到了利潤。于是,他們后悔沒有早點發現這個賺錢的機會,而一直忙于自己的行業。于是他們加大投資。
隨著行情接近牛市末端,這次加大投資沒有立即獲得利潤,反而因為行情回調而被套牢。他們的朋友有一些交易歷史和經驗,選擇止損或止盈出場觀望,并警告他們牛市可能即將結束,風險加大,要小心轉勢。但他們由于加大了投資,賬面上的虧損已經遠遠超過之前的盈利。他們無法下定決心出局,于是堅持守倉。
由于牛市末端不一定是絕對高點,市場可能出現震蕩筑頭的情況。所以在后來的行情中,當指數再次創新高時,他們不僅設法解套,還賺到了更多的利潤。這種成就感甚至超過了賬面盈利給他們帶來的喜悅。從那時起,他們發現自己好像是為了投資投機而生的,就像他們進入市場的老手朋友一樣。從此,他們不再依賴朋友,而開始依賴被他們稱為“股評家”的人。
然后,他們重倉投資了他們新依賴的股票,幻想美好的未來和豐厚的利潤。然而,行情翻轉,熊市到來,他們深度套牢數年,既沒有閑余資金也沒有勇氣在新的行情中補倉和進行短線操作。多年后,當新的牛市到來時,當指數再次創新高時,他們手中的股票有些回到了原來的價格,有些由于各種原因仍然沒有達到他們的成本位置。但市場一片繁榮,超級大牛市的口號充斥著他們的眼簾。于是他們再次動心,再次嘗試,再次找到新的依賴,再次追高,再次套牢。然后是又一段漫長的歲月,他們也開始逐漸衰老。這些人的投資生涯從來就不是以求知、探索為基礎,而是追求“度”而不求“傘”,與只求佛保佑而不學佛、不求覺悟的行為類似。
佛法不是宗教迷信,也不是邪教。它是一種精神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