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1|瀏覽:297
吳南生的這幅字,原是他2001年博雅慶祝開業20周年之際特意題贈,主體是八個大字——“博采翰墨,雅聚群英”;“博雅”二字藏頭,其宗旨與功能亦包含在八字之內。相比之下,我更看重的倒是大字左側那五行小字:“1980年籌建深圳特區同時舉辦博雅,是時百業待興,而文化先行,蓋有望于未來也。匆匆二十年矣,感創業之艱辛,喜特區之興盛,因記并以志慶。”
這簡直就是極精煉的“博雅小傳”。吳南生是建立深圳博雅的首倡者與拍板者,也是最早預測特區文化必然興盛的深圳領導人。如今細讀這五、六十個字,不能不生出一些感慨。原來,當初籌建經濟特區與籌辦博雅是“同時”的;原來,深圳當年“百業待興”時文化就已擔當“先行”的角色了;原來,“舉辦博雅”是“有望于未來”的。
那一代領導人對文化建設的重視,常常讓我有“驚艷”之感。他們能寫作,善書法,會詩詞,懂港情區情縣情,很善于和樂于同文化界人士打交道,深知文化建設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在《書市與江湖》中,我曾引用過博雅首任總經理雷子源憶述吳南生對香港文化界朋友講過的一段話:“你們相信吧!特區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必然會帶來文化建設的高潮;歡迎你們捷足先登,來深圳投資興辦文化事業。”就是在那次見面時,吳南生囑咐雷子源說,你們和香港朋友合計商量一下,可以先搞個畫廊,展示中華傳統書畫和文房四寶等,給特區開一扇文化之窗。
吳南生是在1980年初夏的一天說這番話的。雷子源后來回憶說,那天天氣有點悶熱,送走香港朋友后,吳書記拉著他一同乘車來到一個臨海的山坡上,一邊四處打量一邊說:“這里能不能搞個文化村?可以邀請海內外文化名人來這里自己出資建房,“等條件成熟時,可以在那里建個碼頭,連接香港,為這些名人搞中外文化交流提供方便。”雷子源感嘆說:“這一席話,該是描繪深圳經濟特區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初草稿吧。”
深圳第一家深港合作的文化企業就這樣誕生了。1981年6月6日《深圳特區報》的試刊號上,除了刊登廣告,還專門登過一則《博雅畫廊即將開幕》的消息:
深圳博雅畫廊,經過近兩個月的緊張裝修,即將落成開幕。
博雅畫廊,是為適應我市文化事業發展需要,加強中外文化藝術交流,而由香港博雅藝術公司與深圳展覽館合作開辦的。畫廊位于市區中心,可供舉辦小型的名家書畫原作、商品文物及其復制品,以及各種工藝美術品的展銷使用。
畫廊的裝修和設備頗有特色。門面采用意大利云石裝飾,光彩耀人,雅致大方;室內所有柜臺、畫架、櫥窗及天花板均用鋁制件;天花板上裝有兩行可移動軌道式的射燈,室內有冷空氣調節設備。目前,畫廊裝修工作正在加緊進行,不久即可開幕。
這是1981年的深圳,室內裝有空調、店內安裝射燈、櫥窗用鋁合金框,都是值得在報紙上說一說的。
深圳博雅畫廊是1981年7月開業的。我常常遙想那個時候的深圳究竟什么樣子,博雅的誕生究竟給深圳帶來了什么。那些天,深圳戲院迎來了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她率廣州市粵劇團來深圳公演名劇《昭君公主》等劇目。深圳戲院還在放映彩色京劇戲曲片《白蛇傳》,人民電影院則在放映彩色故事片《愛情啊,你姓什么?》,沙頭角戲院放映的是英國彩色芭蕾舞劇片《紅菱艷》,南頭戲院是羅馬尼亞故事片《沉默的朋友》。
那時,慕特區之名而來的國內外游客,會選擇深圳旅游局推出的“一日游”,東行有梅沙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