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7|瀏覽:297
恒星幣價格:https://www.bixiaobao.com/cn/coinlist/stellar
在加密貨幣市場中,恒星幣曾一度排名前10,恒星幣曾創造了高達1億美元的空投,也曾收獲百倍的漲幅。
如今,恒星幣風光早已不在,去年,灰度信托再次讓恒星幣枯木逢春。那么,恒星幣是什么?它有著怎樣的歷史?我們一起來看看。
恒星幣,英文名稱Stellar,代幣簡稱XLM。
2014年7月31日,恒星幣正式上線,與瑞波幣類似,恒星幣定位跨境支付,并采用了類似的算法。據官方描述,恒星幣的主要作用體現在簡化法定貨幣轉賬流程,支持任意貨幣對之間的跨境轉賬。包括美元、歐元、人民幣、日元或者比特幣,簡便易行快捷,它依托區塊鏈技術,可以在2-5秒內連接世界上的180種貨幣,連接銀行、支付系統以及廣大民眾,減少跨境支付帶來的交易費用和時間延遲。
恒星幣是基于去中心化開源協議恒星協議發行的貨幣,與以太坊類似,恒星協議同樣支持DAPP與智能合約。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你可以把恒星幣理解為「簡化版的以太坊+優化版的瑞波」。
恒星幣天然擁有瑞波幣的基因,這要從其創始人杰德說起。
2012年,杰德創立瑞波項目,不過,杰德依然只對研究技術感興趣,后來杰德聘請ChrisLarsen擔任公司的CEO,自己擔任首席技術官。在瑞波的發展過程中,二者常常因為戰略方向產生分歧,最終在一次投票中,杰德被掃地出門。
不甘心的杰德自立門戶,創立恒星協議。
與中心化的瑞波幣不同,恒星幣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
資料顯示,恒星幣的發行總量為1000億枚,分配規則如下:
- 50%的XLM計劃空投給全球用戶; - 25%的XLM通過增加覆蓋計劃分配給金融服務匱乏的人群,以及那些非營利組織; - 20%的恒星幣發放給比特幣持幣者; - 剩余5%作為恒星基金會的運營費用。
從分配方式可以看出,恒星基金會僅僅保留5%的恒星幣,可以說非常良心了。
恒星幣和瑞波的不同之處
由于師出同門,一直以來,Ripple都是Stellar無法回避的對標。但實際上,雖然兩者的確有很多共性,但不同之處更多,比如:
- Ripple采用公司制,所有代幣都是由RippleLabs控制,而Stellar是由SDF(Stellar發展基金會)擁有。 - Ripple采取RPCA(RippleProtocolConsensusAlgorism)共識,而Stellar采取SCP(StellarConsensusProtocol)共識。 - 代幣分配上,Ripple的代幣60%都是由創始人持有,而Stellar95%的代幣分發給伙伴及用戶。 - 賬簿方面,Ripple是私有賬,代碼均為對外公開;Stellar維護的是一條公鏈。 - 理念方面,Ripple主要針對大型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而Stellar則適用于更廣泛的人群,包括沒有銀行賬戶的普通人,普惠性更高。 - 通脹方面,Ripple的token總量穩定在1000億,而Stellar則維持1%的通脹率。
不僅在去中心化程度上完勝瑞波幣,在技術上恒星幣也可圈可點。
公開的白皮書(DavidMazières教授撰寫)里詳細介紹了恒星共識協議(SCP)的工作原理。該白皮書在谷歌學術上列出,并在撰寫此博客文章時被引用了39次。該論文長32頁,技術性極強,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