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3|瀏覽:294
2005年,全球數據總量為50EB。
2006年,全球數據總量為161EB。
….
2015年,全球數據驚人增長達到7900EB。
如今2020年,數據增長將會達到35000EB。
而到了2025年數據存儲將增長到175ZIB,如果將存儲這些數據的10TIB容量的硬盤疊在一起可以向上達到月球。
數據爆炸增長的規律被稱為:新摩爾定律,即人類有史以來的數據總量,每過18個月將會翻一番。
如今的我們既是數據的生產者,更是數據的依賴者!
數據爆炸的時代來自于生產和依賴
所有人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全球數據增量會如此之快?
01生產下的數據安全
生產力的提升讓數據暴漲!當我們回顧歷史你會發現,過去的數據基本由手工產生。但當人類踏入信息社會時,數據產生也變越來越自動化。
當信息進入農業,植物生長環境的變化:溫度、濕度、光照、雨水,時刻的掌握產生大量的數據。人類對于數據掌握從來不會滿足于“估計”、“部分”,唯有全局、準確才是數據增漲的意義。
當信息進入生命,人體小到基因,大到整體,每一處無不在產生數據。如今通過對基因數據的分析、判斷便可以給出治療方案。
可同樣的,只要有一點數據丟失,哪怕是小小的基因片段、哪怕是一天的溫度測量,都會可能造成巨大、無可彌補的損失,數據安全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尤為重要。
02依賴下存儲成本
如今人類的活動與數據密切相關,全球30億的互聯網用戶,從早到晚都在與數據打交道,能夠比今天還要依賴數據的人類,只會出現在明天。
在Web2.0時代,每個人不僅是數據的接受者,更是數據的生產者。拍照、聊天、微博、小視頻。你知道嗎?每天將會有2.88萬個的小視頻上傳Youtube,足夠一個人晝夜不息觀看3.3年。每天有5千萬條消息上傳Twitter,假設10秒瀏覽一條信息,這些信息足夠一個人晝夜不息瀏覽16年。每天有630萬筆訂單會在亞馬遜上產生….
在未來當智慧城市、工業4.0徹底落地時,“智能”二字帶來不僅是人類對于數據的依賴,更是每分每秒所產生的海量數據。如此大的數據存儲,所產生的費用同樣是海量的,存儲成本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同樣重要。
解決成本+安全+確權還要從數據的歷史講起
在50年代,數據通過內部存儲和管理,而內部硬盤則由一些公司(IBM、RAMAC)出租。在當時RAMAC的價格更是達到每月每兆字節640美元,價格昂貴且功能有限。
但是我們撥動時間的指針,來到90年代,固態驅動器(SSD)、機械硬盤的出現讓費用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