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1|瀏覽:290
2009年上線的Bitcoin0.1版本
從互聯網的根基開始就可以看出來,基礎的TCP/IP協議、應用層HTTP協議、HTML語言,完全可以自由、開放、平等的使用,無論前臺的Web瀏覽器,還是后臺的Web服務器。
起初,互聯網由一群科教背景的人主導著發展,做研究的人和做教育的人很相像,都很有情懷,崇尚自由、開放、平等、免費、分享等精神,這也是互聯網最吸引人的特色所在。
因此互聯網的基礎TCP/IP協議是免費的,為Web設計的HTTP超文本傳輸協議也是免費的,實現用戶界面的HTML超文本標記語言也是免費的,從瀏覽器到服務器都免費。
大家可能知道Web的發明者是位圖靈獎獲得者,這些貢獻來自英國計算機科學家Tim Berners-Lee,如果這些技術申請專利并且收費昂貴,可能現在的互聯網會是另外一副模樣。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這種烏托邦的背景下,根本就沒有誰認真考慮過商業模式這回事。簡單的說做科研的人幾乎沒有關心過掙錢的事,只想著做有意義的事物。
延續著這種普世價值的精神,互聯網開始向大眾普及了,大家習慣了免費的東西,免費的信息,免費的服務,在互聯網上,幾乎只要有收費的東西,就有辦法找到對應免費的東西。
有收費的Windows操作系統就有免費的Linux操作系統,甚至還有各式各樣的發行版。有收費的Office辦公軟件如Word就有免費的OpenOffice辦公軟件Writer,甚至還有Google Docs等在線版本,諸如此類。
還記得瀛海威的門市叫「科教館」嗎?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因為瀛海威在中國就是做的科普工作,她已經完成了最初的使命。
歷史已經證明,如果一項新技術不能為人們節省時間或金錢,就不會大規模普及。因為互聯網的基礎服務近乎免費,所以發展極其迅速。
野蠻發展的背后卻也帶來一系列問題,比如說SMTP簡單郵件傳輸協議也是免費的,相對于傳統的信件,發送電子郵件又快捷又免費,好像完美無瑕。
早期在現實生活中,廣告信件也是非常多的,但是在郵局寄信還得貼郵票。因此至少還有紙張、信封和郵票這三種相對固定的成本。
電子郵件就不一樣了,發送電子郵件可以說完全免費,邊際成本趨近于零,因此把現實生活的歪招用在互聯網上,就造成了泛濫的垃圾電子郵件。
其實在垃圾郵件出現之前,還出現過一種垃圾傳真,由于浪費紙張,在美國已經被立法禁止未經授權的傳真才有好轉。正因為電子郵件在設計的時候沒有考慮過成本問題,因此電子郵件這種技術才容易被濫用。
國內也有像CNNIC這樣的機構,試圖整治一些群發垃圾電子郵件的公司,但是只能對有限的境內的企業進行限制,如限制域名解析,但互聯網沒有國界,除非全球達成共識,否則這種問題便無法被杜絕。
另一位來自英國的密碼學家Adam Back發明了一種叫Hashcash的機制來解決垃圾郵件問題,這種叫工作量證明的技術,是一種拒絕服務對策。
簡而言之,用戶依然可以發送電子郵件,但是每次發送郵件前,都需要做一定工作量的運算,來解決毫無限制的發送郵件這種問題。
這就證明意味著每發送一封電子郵件都要有代價。這就回到了現實世界中,貼了足額郵票才會有郵局、郵遞員幫忙送信。
中本聰在Bitcoin白皮書里提到參考Hashcash工作量證明的機制,這個方法除了實現「做工的得工價」之外,還解決了投票方式的問題,采用CPU算力投票能起到生態平衡的作用。
傳統互聯網通常基于IP地址來投票,這就很難避免互聯網上各式各樣刷榜問題的滋生。只要掌握大量IP地址的人就有可能破壞平衡,無論IP地址來自運營商還是僵尸網絡。
以上是簡單的排版和修改,便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