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0|瀏覽:238
區塊鏈是一個開發周期的例子。中本聰在比特幣方面的工作就是應用了1980年代初David Chaum首次描述的原則。最近用于保護私鑰或密封投標拍賣的多方計算(MPC)的部署也使用了大約在同一時間所開發的創意。隨著量子機的威脅逐步逼近現代計算機,對更新及更強大的加密形式的需求也從未像現在這樣強烈。
雖然沒有人確切地知道量子計算機將何時或是否有能力破解當今的加密方法,但這一威脅本身就已經促使人們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以開發足夠強大、足以抵御量子攻擊的替代方案。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過去三年一直在研究和推進替代算法,以尋找量子抗性加密標準。然而,由于密鑰規模或整體效率的不可行,這些替代方案中的許多提案都不太實用。此外,這些替代方案必須經過充分的測試和審查,以確保它們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我們可以預見到保護個人數據和數字簽名方法將成為未來的重要問題。政府和銀行機構已經開始關注個人數據隱私和數字治理。同時,多方計算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確保私鑰的安全成為機構級資產安全平臺的關鍵。
區塊鏈技術仍處于低成熟度狀態,缺乏令人信服的使用案例。然而,隨著密碼學其他用途的演變,我們有理由期待區塊鏈技術在未來幾年中變得更加高效和方便。
無論是何種密碼學應用,用戶體驗都將是關鍵驅動力。目前大多數密碼學應用缺乏可用性,對于區塊鏈應用也是如此。因此,我們需要提高區塊鏈應用的可用性,使其更加方便。同時,可用性和抗量子安全也對政府、商業和Web3.0的未來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