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0|瀏覽:250
對于無記名資產來說,僅憑占有就能確定所有權。然而,比特幣私鑰只是一串數字字符,容易被復制。私鑰的安全成為數字資產的關鍵問題。為了保護私鑰安全,行業目前提供了各種技術方案,包括多方計算(MPC)技術。盡管這些技術能夠降低風險,但從根本上來說,它們并沒有解決風險的根本問題。
錢包模式并不足以保障高價值的資產。另一種可供選擇的保障模式是賬戶結構,即由受信任的第三方控制資產,并將授權過程與私鑰管理分離。然而,這種模式需要建立信任、進行監管和治理。
另一個問題是如何證明唯一的所有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確保沒有其他人接觸過私鑰。然而,長期存儲的冷儲存需要資產跨越空間移動,具有共謀風險和可擴展性問題。
同時,不同國家對無記名資產的監管規則也存在差異。在美國,規模超過1.5億美元的基金有義務將無記名資產非實物化,并將其記錄在受監管的存管機構。為了滿足現有法規,數字資產可能需要被附加到一個附帶所有權的數字分類帳上。
數字資產交易環境的制度化才剛剛開始,并且未來幾年將決定是否能夠擁有一個有效的單一解決方案。大型銀行已經推出了內部托管解決方案,并且其他銀行也在考慮選擇。對于現有的以零售為主的交易所,如Binance和Coinbase,迎合機構的需求將需要相當大的轉變。
如果現金結算的衍生品交易所能夠在制度上變得合規、便捷、且成本效益高,它們可能成為最大的贏家。同時,加密布道主義將轉變為資本市場的實用主義,而預期的區塊鏈大規模應用也將更加注重現實操作。資本市場基礎設施將引領這一調整。
熱點:數字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