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7|瀏覽:256
數據成為資產的前提是數量和必要性的增長 隨著5G、AI、物聯網發展推動萬物互聯時代到來,萬事萬物需要被記錄并用數據表達,數據將從單一內部小數據向多元動態大數據轉變。尤其有工業互聯網4.0及自動駕駛、智慧城市、智慧家居等新型產業終端設備的接入,數據將呈現爆炸式增長。
至于這種數據量到底有多大,據英特爾曾經預測,在今年全球數據總量將達到44ZB=44萬億GB,IDC預測中除了表達了全球數據圈的規模將由2018年的33ZB增長至2025年的175ZB,更指出文本、圖片、視頻等非結構化數據將擁有更高的增長率,在整體數據圈的占比也將持續增加。這也就意味著,需要更先進的互聯網基礎架構來對數據進行采集、存儲、和利用。
分布式存儲在敘事上的成功在于,它借助去中心化的商業模式初步實現了數據生產者和所有者掌控數據的設想,利用激勵模型調動了一個可能會非常龐大且活躍的數據存放市場。但問題在于,數據本身沒有價值,它只有經過處理、計算、分析才會產生價值,才會被賦予定價。所以我們不能只思考數據放在哪兒更安全,最終的目標應該是存起來之后怎么去用才能去挖掘分布式存儲下數據的價值。
針對數據計算的最優解一直在變化 其實,自始至終人們對算力增長的追求從未停過,尤其在互聯網出現之后,這種算力戰越演越烈,算力和處理在集中式架構和分布式架構之間交替往復。而隨著互聯網、企業IT和智能手機的大規模商用,激起了以大型集中服務器群為基礎的云計算浪潮。這個過程里,包含了從早期人工化代碼編譯計算,到模塊腳本的功能微服務,再到為了應對高并發數據計算,專門化的IDC數據中心出現,以及后來為了進一步釋放資源的長期價值,將機器配置成服務,這也成為了我們現在常提到的云計算的雛形。云計算的到來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利好,你不必在電腦上安裝各種軟件,只需訪問“云”,互聯網巨頭就可以提供現成的計算能力,相伴的,云存儲服務也炙手可熱。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面,云計算
熱點: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