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5|瀏覽:265
DeFi(去中心化金融)熱潮自今年6月起,逐漸蔓延區塊鏈圈。盡管出現諸如盜幣這類安全事件,到如今DeFi依然成為“接盤”BTC、ETH的一大浪潮。之所以被眾人推崇,得益于其提供的保障用戶隱私、提升服務系統容錯性以及實時跨域交易。但筆者認為其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減少了中心化第三方對于用戶金融需求的評估這一環,可以便利地為陷入金融困境的用戶提供解決資金。
高開高走的DeFi
DeFi的歷史雖不長但也絕不是今年的新概念,距第一個DeFi應用MakerDAO的誕生已近3年。2017年12月MakerDAO上線,瞄準穩定幣市場,用時半年鏈上鎖倉量便超過了1.5億美元。
在MakerDAO的成功下,DeFi應用開始泛濫,同時DeFi的發展方向也起了微妙的變化。2018年Compound、dYdX、Uniswap、Dharmar、Augur、WBTC上線,“菠菜”、“穩定幣”突圍,成了一個角逐“斗獸場”形式,但所有人都很難洞察清楚它的未來。
DeFi鎖倉量,DeBank
之后Synthetix、DDEX、dForce、Veil、Kyber、InstaDapp、Loopring、Balancer、Aave相繼上線,至今DeFi主要以資產聚合器(機槍池)、Farming借貸以及DEX三類協議發展最為蓬勃。據DeBank統計,基于以太坊的DeFi協議的鎖倉總量高達117.73億美元。
困境與機會并存
DeFi是一種極具競爭力的資本重新分配模式,在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的同時將參與者競爭效率大幅提高。DeFi會加劇競爭的激烈程度,促進良性競爭,但目前除資產協議、穩定幣應用外尚未可見一個清晰的可發展可落地項目。理解市場需求、玩法、機制對于DeFi至關重要,所以核心不應在于項目是否盈利,良性的經濟流轉是長期發展的必要。
目前DeFi通證經濟與現實業務聯系不足,前期成本又普遍過高,沒有持續的正向反饋,這讓“嘗試”的成本愈發高昂。據dappbirds.com顯示目前主要DeFi項目有57個,同時每天還有大量不知名的項目上線或死亡,總的來說這波DeFi浪潮中項目大概率將衰亡歸零,但這并不能阻擋用戶的參與熱情。其實高昂的試錯成本不可避免,聚力在真正的業務上是DeFi從虛擬走向現實,從地下走向大眾的唯一途徑。
熱點: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