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2|瀏覽:278
美國銀行分析的報告指出,持有比特幣的主要理由并不是多元化、穩定的回報或防止通脹,而只是期望價格會持續上漲。比特幣的價格完全取決于供需關系,類似其他商品。由于比特幣供應量固定,需求波動是推動價格波動的唯一因素。比特幣與風險資產相關,與通脹無關,且波動異常,因此并不適合比特幣是一種“極其低效”的貨幣交易方式,價格劇烈波動是其中一個考慮因素。她表示擔心投資者可能遭受潛在損失。
雖然比特幣目前很火熱,但大多數比特幣交易仍以美元計價。約80%的比特幣以美元交易,其他貨幣(歐元、日元和韓元)分別占交易的19%、0.01%和0.43%。比特幣的波動性遠高于外匯、黃金甚至白銀。盡管比特幣已交易了十多年,但仍未能實現價格穩定。然而,前摩根士丹利銀行家凱特琳·隆在《福布斯》發文中指出,比特幣價格的波動性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是其優勢,因為比特幣是為了系統穩定而設計的,而不是為了價格穩定。法定貨幣通常表現出價格穩定,但容易受到金融體系不穩定的周期性沖擊。
基于以上觀點,筆者認為,盡管各國央行對比特幣持負面看法,但比特幣兌法定貨幣的匯率不會受到巨大影響。
數字貨幣與加密貨幣并非取代關系。央行的數字貨幣與加密貨幣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央行數字貨幣不具備比特幣的“去中心化”,而允許任何個人通過中央銀行進行交易,減少了對現金、傳統銀行賬戶甚至數字支付服務的需求。此外,央行數字貨幣不需要像加密貨幣那樣依賴公眾的“無許可”、“無信任”的分布式賬本。中央銀行已經擁有一個集中的、許可的清結算賬本,可以安全無縫地進行支付和交易。
筆者認為,央行數字貨幣不會取代比特幣或其他加密貨幣。數字人民幣仍然是人民幣,只是用于交易的一種不同形式。盡管中國政府已推動使用人民幣進行跨境結算貿易,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項努力,但需要認識到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仍主要以美元定價。中國作為儲備貨幣的地位不會僅因數字人民幣的出現而發生巨大變化。
除中國外,其他國家央行也開始探索央行數字貨幣。例如,日本央行成立了數字貨幣聯絡協調小組和聯絡協調委員會,并將在今年春季啟動央行數字貨幣的概念驗證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