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9|瀏覽:282
最近央行數字貨幣在農行試點,并在蘇州推廣,成為熱點話題。這標志著中國金融互聯網化邁向了新的階段。預計未來幾年,全球各國也會電子化自己的貨幣。與此同時,圈內人們對此充滿慶祝,似乎并沒有意識到危機的到來。
為什么說法定數字貨幣是區塊鏈的噩夢呢?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基于區塊鏈的虛擬數字貨幣的特點。首先是賬號的匿名性,即用戶身份不被公開。其次是記錄的公開性,虛擬數字貨幣的交易記錄是公開可追溯的,這是用戶信任的關鍵。最后是用戶的全球化,只要聯網就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交易。
與此相反,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具有不同的特點。首先,賬號的匿名性被削弱,小額交易地址可以隨意創建,但如果金額超過上限則需要實名認證。其次,記錄是可追溯的,但不會被公眾查詢。最后,用戶全球化也是可能的,并且各國法定數字貨幣之間的兌換可以通過電子渠道完成。
從功能上看,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與虛擬數字貨幣已經沒有本質區別。而且,法定數字貨幣還可以與現有經濟體無縫連接,無需用戶再進行教育。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廣可能導致微信和支付寶的壟斷地位岌岌可危,因為央行數字貨幣的便利程度不亞于它們,且沒有提款手續費。這也是螞蟻金服與央行共同推廣數字貨幣的原因。
虛擬數字貨幣或加密貨幣的唯一剩下的優勢,或者說與法定數字貨幣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它們的絕對匿名性,這有利于不法活動的使用。
更讓人擔心的是,法定數字貨幣背后的關鍵技術并不一定是區塊鏈。央行的法定數字貨幣使用了公司鑰加密技術,這只是區塊鏈技術的一部分。由于數據只需中心存儲,沒有必要在一個網絡中部署多個存儲節點,存儲節點之間也沒有不信任關系,因此不需要以區塊的形式存儲和更新數據,也就談不上區塊鏈了。
現在讓我們思考一下,區塊鏈的最大用途是什么?答案顯而易見:虛擬數字貨幣。比特幣區塊鏈存儲的內容100%是虛擬數字貨幣交易記錄,以太坊區塊鏈存儲的內容99%是虛擬數字貨幣和各種代幣的交易記錄。
一旦虛擬數字貨幣被法定數字貨幣取代,并且不能合法化代幣或者其他事物的所有權,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將受到更大限制。
因此,一旦各國央行數字貨幣大規模推廣,區塊鏈可能回退到2012年的狀況,草根組織能否提供社會范圍的信任?讓我們看看幾個例子。
聯合國曾經是理想化的全球平等組織,但現在變成了大國之間政治較量的場所。
世界衛生組織是純公益性機構,但運作也無法擺脫各種政治因素的影響,美國可能會組建一個新的衛生機構。
回到數字貨幣世界,讓我們再看看Facebook的Libra。最近,Libra發布了新的白皮書,向權勢妥協,不僅將強勢貨幣作為數字貨幣的價值錨定,還愿意遵守合規要求。
也許,區塊鏈最終只是一個烏托邦式的幻想,在技術浪潮的沖擊下,只留下一些斷壁殘垣作為新技術的一部分存活下來。
當然,也有可能會有一個英雄從草根中崛起,找到區塊鏈技術的下一個突破。
來源:巴比特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