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3|瀏覽:334
近期,央行就虛擬貨幣炒作約談了銀行還有支付機構。范一飛介紹,數字貨幣發行主體可以分成私人數字貨幣以及央行數字貨幣。私人數字貨幣的典型代表是比特幣等,也包括推出的各種所謂的“穩定幣”。這些貨幣本身已經成為一個投機性工具,市場出現了這種情況,也存在威脅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潛在的風險。同時,也成為一些洗錢和非法經濟活動的支付工具。一些商業機構所謂的“穩定幣”,特別是全球性的“穩定幣”,有可能會給國際貨幣體系、支付清算體系等帶來風險和挑戰。“我們對這個問題還是比較擔心的,所以我們采取了一些措施。”
范一飛表示,對這些私人數字貨幣,是不是央行還在觀測和研究。同時,要大力推進央行數字貨幣。
央行數字貨幣也分為兩種,一種是批發型央行貨幣,主要是面向商業銀行等機構類主體發行,多用于大額結算。另一種是零售型央行貨幣,主要是面向公眾發行,可以用于日常交易。
目前社會各界對批發型央行數字貨幣影響基本上已形成一些共識。大多數研究認為,批發型央行數字貨幣不會對現有金融體系帶來影響。對零售型央行數字貨幣的認識分歧是比較大的,零售型央行數字貨幣會不會引發金融脫媒、會不會削弱貨幣政策等,爭論比較集中。央行對這些問題也高度關注。
“這些數字人民幣究竟對貨幣體系、貨幣政策、金融穩定帶來哪些影響,我們始終高度關注,我們也努力通過業務、技術和政策設計,確保數字人民幣體系對這些宏觀方面的影響降到最低。”范一飛說,央行還是有信心把這項工作繼續擴大試點面,加大試點范圍。目前主要是白名單邀請方式,他介紹,白名單用戶已達1000萬,北京冬奧會場景是下一步試點的重點領域。他表示,公眾如果在使用中發現有什么問題,歡迎向央行反映,將會及時作出調整。如果影響比較大的話,會作些調節。
來源:新京報記者陳琳
編輯樊一婧校對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