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8|瀏覽:263
央行數字貨幣呼之欲出。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表示,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究已經進行了五年,并漸漸接近發行的階段。
央行數字貨幣的設計主要是替代M0(紙鈔和硬幣),而不是M1、M2。M0易于偽造和匿名使用,存在洗錢和恐怖融資的風險。傳統的電子支付工具無法滿足公眾對匿名支付的需求。央行數字貨幣的設計旨在保留現鈔的特點和便攜性,同時滿足匿名需求,成為較好的替代工具。
央行數字貨幣采取雙層運營體系,由人民銀行直接發行給銀行或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這種體系適合中國國情,既能調動商業銀行的積極性,又能順利推廣數字貨幣的接受程度。
數字貨幣主要面向個人和零售市場,主要替代的是M0。對于批發和大額交易,數字貨幣的影響較小。
央行數字貨幣必須具備高擴展性和高并發性能,以適應小額零售高頻業務場景。可以根據不同級別的錢包設定相應的交易限額和余額限額,并加入一些兌換成本,以避免在壓力環境下的順周期效應。
從貨幣政策角度看,央行直接發行數字貨幣有助于提升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數字貨幣的發行將實現貨幣創造、計賬、流動數據的實時監控,并通過大數據等技術進行分析,為貨幣投放和制定政策提供參考,同時也在反洗錢和反恐融資方面提供幫助。
雙層運營體系不會改變現有貨幣債務關系,商業機構將向央行全額繳納準備金,保證央行數字貨幣不會超發。雙層運營體系也不會對現有的貨幣投放體系和商業銀行存款形成競爭,也不會強化壓力環境下的順周期效應,因此對實體經濟不會產生負面影響。
然而,數字貨幣還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當前技術水平限制了對海量貨幣的實時監控和操作的實現。各國對數字貨幣的研究出發點和目標存在差異,國際間協調有難度。數字貨幣在金融體系的全面應用還需要相關底層運作規范和監管機制的支持。
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