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7|瀏覽:261
在前面兩篇介紹比特幣和區塊鏈的基礎上,再來蹭蹭熱點,給大家講一講比特幣世界什么叫“挖礦”。
納尼?“挖礦”不就是這種嗎?
NO,NO,NO,“挖礦”在比特幣里只是一個形象的說法,真正的挖礦是要求很高的,需要很多的電力,還要保證環境優美(至少沒有大量灰塵),畢竟“礦工”們都是一些計算機。沒錯,比特幣的挖礦就是一堆計算機在進行著有效或無效的運算,總之,這些機器就是我們之前說的區塊鏈技術里的那些“全節點”,或者說是那些獨立的賬本,每一個“礦工”(全節點)都有一套獨立的區塊鏈(賬本)。
它們一般是這樣存在的。
雖然是比喻,但是比特幣的挖礦和現實中的挖礦基本都是一樣的目的——賺錢。現實中的挖礦是為了挖出某種礦物(黃金、白銀或者是其他礦物),從而出售賺錢;而比特幣的挖礦目的也很單純,就是為了得到比特幣,從而換成美刀或者歐票,當然也可能是人民幣,總之就是為了賺錢。這不是廢話嗎?不然誰會去大山里放這么多電腦。
起初的時候,比特幣很好挖,設備也很簡單,或許就是一臺普通電腦,但是隨著比特幣身價的飛漲,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現在都是一些專用的設備了,我們這些普通人已經基本挖不到了。
我們都知道比特幣的數量是確定的,總共也就是2100萬枚,雖然下面還有個聰(一億分之一比特幣)這個單位。要想很好的理解比特幣數量的確定性,我們還要知道一個特點就是——挖礦是生產(發行)比特幣的唯一方法。同時這也是在去中心化的網絡中保證民主和競爭的重要手段,但也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點:浪費了大量的計算機算力和電力。
前面我們已經知道了比特幣是怎么交易的了:
A和B交易,會發出一聲吶喊:“我要把這么多錢給B了,大家看好啊!”,然后這個吶喊就發給了所有的計算機(一般叫節點),然后所有人都把賬本拿出來記上“A把這么多錢給了B”,直到要等到超過50%的節點都記錄好了,才能完成財富的轉移,獲得大家的認可。
上面這個過程中的那些參與確認交易的過程就是挖礦,換句話說挖礦就是礦工確認每一筆交易是否合法,并將合法的交易寫入到統一的公共帳本上,同時獲得系統規定的數量一定的新比特幣和交易費的獎勵的過程。
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就是可以保證每個節點都參與到確認交易中來,因為既可以有新的比特幣獎勵,同時也有獎勵費,何樂而不為呢?而且這個過程只看一個指標——誰算得快。所以才產生了惡性競爭,導致越有錢的人越可以買更好的設備,能夠更快的算出結果,得到比特幣。
也許你看出來了,在這個確認交易的過程中,其實計算機是在做一些復雜的計算題,這個計算題雖然難,但是驗證答案卻很簡單。形象的說有點像我們現實中的數獨游戲,解題的時候復雜,但是要驗證是否正確卻很簡單。而且這個計算只有唯一性,誰的計算機先算出來,最先被驗證是對的,那么這個新的比特幣和獎勵就給誰,其他人的努力就都白費了,哪怕你只慢了千分之一秒!在完成一個計算后,就形成了一個新的區塊,然后大家又基于這個區塊去算下一個區塊,依次循環下去,直到算到第2100個比特幣來。
也許你會想,要是我用天河系列計算機來算豈不是牛掰了,沒錯,剛開始的確是,關鍵是只要你用最快的速度算出一個結果的時候,系統就會
到最后很可能會出現一個結果,每次計算得到的比特幣獎勵和耗費的電力和其他財力的總和應該是基本持平的,也就是邊際收益趨近于0。
好了,現在大家也基本知道比特幣是怎么來的了,現階段比特幣的看法眾說紛紜,如果您有什么見解的話,歡迎留言與大家分享!
相關連接:最近很火的比特幣到底是什么?
說了這么多,你知道什么是區塊鏈嗎?
來源:今日頭條
作者:小湯圓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