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7|瀏覽:272
沒有"場景",所謂的"需求"也就成了鏡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有"需求",而無"場景"。這一尷尬的局面現實中不斷涌現出來。事實上,也根本不存在脫離"場景"的需求。既然"場景"是決定數字創新的關鍵所在,為什么不先找到或建立起"場景",再建立數字支付系統呢?
有了"場景",也不一定發生數字支付或數字貨幣的創新。經濟活動的根本內容是"決策活動",也就是做出選擇。經濟數字化,就是所謂的決策數字化,或經濟選擇的數字化。它要求支付數字化,進而要求貨幣的數字化。
所謂的"場景",即可數字模塊化的個人經濟選擇活動。以商品買賣為例,以往的選擇活動是在柜臺做出的,支付也在柜臺上發生,要么是商品柜臺上錢貨兩清,要么是在收款臺付款,在商品柜臺上收貨,或如超市出口柜臺完成錢貨兩清。電商平臺,將商品在網絡上陳列以供買家選擇,買家選擇后做出決策——"下單",再通過網絡實現"支付",之后線下"收單"。于此,"支付場景"即線上下單,它要求線上支付。美歐電商交易仍然選擇銀行機構的線上支付,中國則創新出數字支付平臺。也就是說,線上支付并非一定通過數字支付或數字貨幣來滿足。
回頭來看,臉書推出數字貨幣或數字支付的商業計劃幾經坎坷,雖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先創建數字貨幣或數字支付體系,而篤定(數字支付或數字貨幣)"場景"必然隨之發生與起舞,是為"守株待兔"式的創新;甚或認為社交本身就是孕育著數字貨幣場景,也是無根據的臆斷。
如果認為臉書可以步同為社交平臺的微信的數字支付模式的后塵,也是選錯對象。因為,微信支付并不是先于而是后于支付寶發展起來的,電商平臺——而非社交平臺——的支付事實上決定了數字支付的基礎場景。
在美國,以亞馬遜為例,在相當程度上依然依賴銀行系統的線上支付,線上下單完成后,銀行的線上支付普遍而言是唯一選擇,并沒有發展出中國式的私人數字支付平臺體系。
在歐洲,其電商發展大大落后于美國,金融監管當局明確宣稱,歐洲沒有類似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私人數字支付體系,也無法自我發展出該體系。究其原因,是美歐等銀行支付體系的過于強大,阻止了私人數字支付平臺的發生、發展。
銀行貨幣與數字貨幣具有各自不同的"場景"。商業銀行所確立的支付體系主要服務的對象是企業,特別是產業革命時代到來后,產業融資須通過銀行系統來完成。中央銀
熱點:數字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