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6|瀏覽:266
由于移動支付產業的發展似乎過于迅猛,甚至大有“單兵突進”的味道,許多新的問題也相伴而來。比如,風險監管、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數據安全甚至包括金融科技倫理等問題日益引發人們的關注。
最新一期英國智庫Z/Yen集團發布的第2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中,上海取得了該指數發布以來的最好成績,位列第三。值得關注的還在于,本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的金融科技排行榜上,中美兩國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優勢表現亮眼。紐約在金融科技領域排名第一,隨后是北京、上海、倫敦和深圳。前15的金融科技排名中,有5個來自中國。毋庸諱言,中國在金融科技領域之所以得到國際金融界的普遍認可,大數據分析和交易支付系統尤其是移動支付無可比擬的場景應用,占據了很大優勢。
以P2P網貸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曾一度引領中國金融創新的潮流,但其野蠻生長態勢卻也導致了整個行業的崩潰。移動支付產業,尤應引以為戒。當國內互聯網金融紛紛轉向金融科技之后,特別是當信息技術與金融創新實現交融式發展之后,如何客觀審慎認識和把握這種跨行業、跨地域、跨學科新興產業的發展趨勢,變得越來越重要。未來移動支付如何在動態平衡中尋求穩健發展之道,是一個繞不開的思考題。概言之,未來移動支付產業的發展,需要在“快”與“慢”中尋求平衡,處理好“效率”與“安全”的關系問題。
移動支付的最大顯性價值是提升了支付效率和便捷度,但前提是要安全可靠。效率提升是一種“快”,安全性要求是風控,是要基于審慎原則的“剎車”、“降速”。效率問題較直觀,容易理解,相對而言,安全性問題則需要傾注更多關注。否則,一味踩油門,會有翻車之虞。安全性大致有兩個重要方面,即技術和業務。技術安全和業務安全能否得到
熱點: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