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5|瀏覽:286
以下正文: 前文說到,不存在一種所謂綠色、清潔的比特幣,寄生在區(qū)塊鏈一點零、二點零基礎上的,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沒有生態(tài)或者很少生態(tài),只能存活在交易所中的,各種空氣幣與類空氣幣,從一開始就是資本用以割韭菜的血淋淋的工具。
讓我們進一步深入分析問題。比特幣對環(huán)境的污染不但表現在高能耗上,還需要大量土地用來搭建庫房,還要生產大量幾年后就落后需要淘汰的礦機,這些不但耗能而且還污染環(huán)境,另外,比特幣挖掘中還產生大量熱能,對環(huán)境造成熱污染,對地球溫室效益推波助瀾,地球本身就不堪重負了,如果還要發(fā)展比特幣“綠色”、“清潔”算力挖礦,無疑是收緊了套在人類脖子上的絞索。再進一步分析,比特幣一共只有兩千一百萬枚,現在大概已經挖掘了將近兩千萬枚,可能只剩下兩百多萬枚比特幣沒有挖掘,而要挖掘這剩下的最后兩百多萬枚比特幣,需要付出越來越高昂的代價。
試想一下,假如比特幣繼續(xù)挖下去,數量越來越稀缺,就需越來越強大算力的礦機來維持挖掘,成本越來越高的同時,價格也會越來越高,漲到比如一百萬一枚(這不是不可能的,既然比特幣已經漲了八千多萬倍,難道再漲二十倍很驚人嗎?),而成本也提高到九十萬一枚,資本會停止挖掘嗎?不,甚至漲到一百十萬成本都不會停止,因為他們要收回固定投資成本,所以,盡管歷史上比特幣很多次跌入成本價以下,很多礦機依然在轟鳴。
那么,就要問了,人類是不是走火入魔了,花九十萬去挖掘一串數字,花數百億去獲取本來可以免費獲得的一群數據,有意義嗎?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由金銀來充當商品交易的一般等價物,后來有了紙幣,用信用來代替貨幣自身的價值,這樣,就省下了大量的成本。社會繼續(xù)發(fā)展,人類找到了用成本更低,幾乎為零的數字貨幣來代替紙幣,這是貨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數字貨幣比紙幣優(yōu)越的其中一個優(yōu)點就是成本低,但是,如果現在數字貨幣的獲取成本高到了與商品價格相差無幾,這還有意義嗎?
數字貨幣獲取成本接近甚至超越其交易的商品,這是社會的進步還是退步?
一直以來,紙幣的生產成本都相當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