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4|瀏覽:318
本文來自財聯社
盡管不少幣圈的擁躉常常將比特幣等加密貨幣譽為“數字黃金”,不過在高盛的大宗商品研究全球主管JeffCurrie看來,在對沖通脹方面,加密貨幣更像是銅而非黃金的替代品。
目前,隨著全球經濟從新冠疫情危機中逐步復蘇,通脹數據正不斷攀升,尤其是各國央行的超常規寬松政策,導致多個領域正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美聯儲上周五公布的核心PCE物價數據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了3.1%,遠超美聯儲2%的通脹目標。
再通脹交易在今年的興起,引發了一系列關聯資產的波動。而其中,黃金和加密貨幣的表現無疑尤為受到矚目。這兩者曾幾何時都曾被視作對沖物價上漲的工具,加密貨幣多頭更是一度宣稱比特幣是黃金的現代替代品。
不過兩者年內的走勢顯然毫無相似之處。黃金價格在一季度雖表現萎靡,但自4月初以來已上漲了近200美元,目前處于四個月高位附近,受美元走軟和通脹預期上升導致需求增加的推動。而與此同時,加密貨幣年內雖大幅飆漲,近期卻顯露出了頹勢。以比特幣為例,盡管其年內迄今漲幅仍超過25%,但在過去三個月的跌幅卻也達到了逾25%。
從某種程度上來比較,比特幣的走勢倒是更為和銅價相像:后者也是在5月中旬飆升至歷史高位,隨后在接近月底時大幅下跌。
從通脹邏輯上看比特幣更像銅
通常而言,對沖通脹的目的,是保護投資者免受物價上漲導致貨幣購買力下降的影響。而高盛的Currie認為,投資者還可以將此進一步細分,這或許能夠證明為什么不應將加密貨幣視為黃金的替代品,反而其更像是銅的替代品。
Currie表示:
“你可以好好觀察下比特幣和銅之間的相關性,或者風險偏好指標和比特幣之間的關聯性,比特幣已經有了十余年的歷史——其絕對是一種風險資產(risk-on)。比特幣和銅都是逐險型的通脹對沖工具,而黃金則被視為避險資產(risk-off)。”
Currie進一步指出:
“通脹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良好的通脹是需求拉動的結果,這時人們往往會用比特幣、銅和石油進行對沖。而黃金對沖的則是惡性通脹。當前市場供應正在減少,主要集中在芯片、大宗商品和其他類型原材料的短缺。這就是人們眼下為何會想用黃金大宗商品總體上仍是投資者規避通脹風險的最佳選擇。
Currie領導的大宗商品研究團隊在報告中指出,由于股價是對獲利和成長的預估,因此可以很好地對沖“預期通脹”。然而一旦通脹預期變得迫在眉睫,以至于央行可能被迫加息,股市就不再像通脹對沖工具那樣有用。報告稱:
“大宗商品是現貨資產,不依賴于遠期增長率,而是依賴于相對于當前供應水平的需求水平。因此大宗商品可以對沖短期的意外通脹,這往往會在商業周期后期總需求超過供給時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