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1|瀏覽:281
區塊鏈技術已經存在多年,但因為ICO而受到社會的批評。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適用于解決跨利益主體之間的互信問題。通過鋪設區塊鏈基礎設施,可以有效降低信任難度,節約交易成本。
區塊鏈在許多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具有公開透明、安全可靠、開放共識等特點。
在當前的互聯網環境下,數據隱私協調、數據安全缺失以及數據權屬不清等問題屢見不鮮。盡管我們認識到數據具有巨大的價值,但現有的互聯網狀況無法使數據發揮其作為生產要素的巨大資產價值,并為社會創造財富。換言之,現有的狀況無法支撐將數據作為生產要素。
區塊鏈正好可以解決這些問題。通過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共識機制和智能合約應用,可以構建企業和個人的數字身份和數字空間,確保數據的權屬。同時,通過非對稱加密的密碼學和點對點網絡技術,可以實現數據的安全存儲、訪問、交易以及數據隱私的保護。
因此,如果要讓數據成為要素,首先必須大力發展區塊鏈基礎設施,使數據要素成為資產,并在全社會自由流動,為社會創造價值。
其次,區塊鏈是對信用關系的重建,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在5G推動下,萬物互聯網絡的建立,而區塊鏈則構建了萬物互信的基礎。區塊鏈是數字經濟時代的生產資料。未來的數字基建必然從互聯網階段升級到價值互聯網階段。區塊鏈就是基于可信的價值互聯網,是互聯網的升級版,也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都是明確目的、垂直性的技術,而區塊鏈則是橫向的、連接性的技術。隨著這些新技術的興起,我們將進入一個智能化的時代,設備之間將直接交換信息和價值。在這種情況下,設備與設備之間的連接將基于5G技術,而設備與設備之間的契約將通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來實現。
騰訊馬化騰在《產業區塊鏈》新書的序言中表示:“區塊鏈與云計算、5G通信、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正在有機地融合起來,共同構成數字經濟和智慧社會的重要基礎設施。這些新型基礎設施,勢必深刻地影響和重塑我們的經濟金融組織和社會治理模式。”
新基建的火熱對區塊鏈產生了影響,推動了區塊鏈標準化建設。隨著需求、政策和資金等各種因素的推動,區塊鏈的技術體系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發展和完善。
一方面,作為新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區塊鏈需要自身技術體系的標準化和規范化。這樣才能形成統一的基礎設施,為上層的應用提供穩定、可預期、可推廣和規模化的服務。
另一方面,在與更多業務場景的匹配和其他技術的融合中,標準化技術體系的建立有利于區塊鏈在更廣闊的應用空間中發揮作用,滿足不同業務場景的發展需求。
作為新興技術代表的區塊鏈作為新基建的一部分,將為我國即將推出的法定數字貨幣(DC/EP)的發行和使用提供基礎設施支持,并最終服務于我國的數字經濟戰略。
當DC/EP正式推出后,通過將DC/EP與5G、物聯網、區塊鏈以及跨鏈技術相結合,全社會各個獨立的聯盟鏈將相互連接,鏈與鏈之間的數據和資產傳輸將變得透明高效,DC/EP將貫穿于所有的鏈,并實現支付和結算的自動化。
推進區塊鏈應用和產業發展,區塊鏈基礎設施通常以政務聯盟鏈、行業聯盟鏈、公鏈、區塊鏈數據中心和區塊鏈BaaS平臺等形式呈現。各行各業可以基于區塊鏈新基礎設施,開發和建設更多的區塊鏈應用程序,從而推動中國信息互聯網向價值互聯網時代邁進。
在政策的推動下,金融、政務和民生是區塊鏈應用的明確方向,貿易金融、自動化交易、跨境支付和清算等是得到了較多投入的應用場景。
在區塊鏈的發展過程中,還具有明顯的地域特點。東部地區更加注重區塊鏈技術的基礎研發和原始創新,例如,京市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江蘇提出加強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區塊鏈等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而中西部地區更多地注重區塊鏈的產業帶動作用,加速地方經濟發展,如陜西省提出探索"區塊鏈+產業"應用示范。
未來,區塊鏈應用產業化將迎來兩個高潮時期。第一個高潮是基礎應用程序的創新,將出現各種平臺和生態公司,逐步取代現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