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0|瀏覽:260
DeFi大爆發
2020年,由于某些客觀條件的成熟以及偶然性因素(比如流動性挖礦)的觸發,以太坊迎來了DeFi大爆發,DeFi正式成為以太坊上的殺手級應用。Compound、Maker、Aave、Synthetix、Curve Finance等頭部應用迎來了大量用戶增長。以太坊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核心。
但是DeFi大爆發也引起了以太坊平臺上一些嚴重的問題:網絡擁堵、手續費高漲,導致抵押規模和用戶規模擴大受限。這是典型的負網絡效應。
也就是說,現階段的以太坊已經無法承載這么多的價值了。
價值溢出
由于現階段以太坊如此擁堵,而Eth2.0又遙遙無期,于是社區在擴容問題上進行了大量的討論和創新,現在基本上達成了先建設二層網絡的共識——通過二層網絡來擴容。目前二層網絡有多個方向同時在探索,Optimism Rollup、ZKRollup、Arbitrum、Polygon等等,不同的方向上競爭非常激烈。
其中Polygon目前風頭最盛。而目前Polygon的實現,嚴格來講并不能算作二層網絡,它其實是一條側鏈。側鏈本身只是一個概念,并不能算作一種具體的擴容技術手段。側鏈是一種相互關系,也就是說,通過一個橋連接的兩條鏈,它們互為側鏈。只是當前以太坊基本一家獨大,幾乎所有的有價值資產都在以太坊上,以太坊自身性能又弱,所以會讓人感覺所有「搭了橋去以太坊」的鏈都可以算作以太坊的側鏈。從這一點來講,Polygon的方案其實可以歸為與NEAR、BSC這些公鏈對以太坊的擴容思路相同。
打個比方,以太坊就像一個蓄水池,雖然想盡辦法在給它挖寬挖深,但始終趕不上水(價值)流入的速度,于是漸漸就裝不下這么多價值了,于是就會(價值)溢出。這就是以太坊的價值溢出效應。
不僅是二層網絡,包括各種公鏈(可歸類為側鏈網絡)都想抓住機會,爭奪這種溢出效應。比如BSC、Solana、NEAR、Polkadot等等。從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現象,區塊鏈世界已經不可能是一條鏈獨步天下了,未來一定是一個多鏈的世界。
區塊鏈的分層結構
如前所述,我們堅信未來是一個多鏈的世界。那么,這些鏈之間是不是就是混亂的、雜亂無章的存在形式呢?要研究一個系統的結構,應該找到一個基本量。從不同的基本量出發,可以給系統劃分出不同的結構。而在這里,我們沿用上一節提到的基本量:價值捕獲。
第一個意義是,價值捕獲的分層:一條鏈容納不下所有價值,必然分配到多條鏈上。
第二個意義是,安全性的分層:不是所有鏈都需要同樣的安全級別,有些追求更高的安全性,有些追求更高的性能,有些追求更高的可擴展性。三個圈層由內及外,可以認為安全性需求逐漸減弱,性能需求逐漸提高。
第三個意義是,業務焦點的分層:DeFi與Web3.0業務相互分開,各自將精力放在不同的關注點上,解決好各自的問題。同時,也需要研究出適當的機制,讓兩個部分可以交互協作。
簡單說來,就是不同的區塊鏈在不同的層上干不同的事情。
DeFi與Web3.0
回顧區塊鏈的發展,會發現最初是圍繞金融問題進行的一系列創新。也正是在這些創新的積累下,才有了DeFi的爆發。如前所述,我們將DeFi與Web3.0區分開。DeFi是指建立在區塊鏈網絡之上的金融應用,而我們定義Web3.0是指構建于開放協議之上的所有非金融應用。兩者有清晰的邊界。
那么,DeFi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