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瀏覽:264
對于股票和債券等主流資產來講,通脹一般都是壞消息,因為其會減少未來收益和股息的現值。但在經歷十年緩慢增長和疲弱通脹后,投資者在股票和債券上已投入數萬億美元。隨著全球消費價格令人擔憂地迅速增長,他們正爭相保護自身投資組合免受經濟氣候變化的影響。
越來越多的人正轉向有實物的那些“實體”資產,包括房地產、基礎設施和農田等。這些最終能夠成為劇變中的避風港嗎?投資者當然有充分理由信任其安全性。通脹通常會與這些資產價格的上漲同時出現。經濟擴張在刺激消費價格增長的同時,也會增加對于店面空間、交通或能源基礎設施的需求。
此外,這些實體資產還能夠產生通常會掛鉤通脹的現金流。很多房地產的租金按年調整,并與物價指數掛鉤。有些旅館或倉儲的租金調整還更頻繁。通過監管要求、特許協議或長期合約,基礎設施資產的收入流也一般是與通脹掛鉤的。同時,這些資產相關的維修或成本的增長一般要么會轉嫁給租戶(對于房地產),要么將長期固定(對于基礎設施)。憑借這些資產申請的貸款一般利率固定、資金充裕,償還起來也更便宜。
因此,實體資產在通脹期間一般表現不錯。資產管理人BlackRock近期報告認為,當通脹超過2.5%時,全球私有的房地產和基礎設施資產的總回報率會超過主要股票和債券指數。摩根大通資管的David Lebovitz認為,一般退休基金應該在成立時在實體資產上配置5-10%,并逐步增加到15-20%。一些大基金實際上更激進:管理2280萬加元資產(折合1820萬美元)安大略省教師退休金計劃希望把實體資產比例從21%提高到30%。
這也許聽上去很吸引人,但還是應該有所警惕。舉個例子,業績表現已變得更難把握:想一想零售場地和辦公區域(受到電子商務和遠程辦公威脅),機場和發電廠(涉及到除碳),甚至于農田(易受氣候變化影響)。對于實體資產的支持者,與以往的習慣相比,該資產類別也許需要更大的風險偏好和更多的研究分析。
另一重困難是實體資產難以獲取。它們一般是私有的,意味著只有經驗最豐富的投資者才有資源和耐心去尋寶。其他人也許只能靠公開市場投資,例如通過房地產投資信托、基礎設施股票或ETF。但這些投資一般與股票市場密切關聯,使得其作用大打折扣。機構投資者還可以投資于私募基金,但這些基金一般只會慢慢投入資本,管理人通常收取的高額費用也使成本增加。
不管怎樣,實體資產都無法使投資者的整個組合與通脹絕緣。它們的好處是在通脹高企時保留自身價值。但為了保護全部資產,投資者必須尋找的不能僅僅是在原地踏步的資產,而是要在其他資產貶值時能夠更快升值。對于哪些資產符合這樣的要求,人們并沒有形成共識。黃金、商品、通脹關聯債券、衍生品,每種都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對者。
然而,最大的威脅也許是實體資產成為自身成功的犧牲品。在過去十年中,許多投資者在追尋穩定收益和多元化的過程中,已經涉足實體資產了。從2010到2020年,受管理的私有實體資產增長超過一倍至1.8萬億美元。找到適合購買的東西越來越難。2013年以來,基金募集額中有5830億美元還沒有花出去。美銀美林的David Jones認為有可能存在泡沫。實體資產的定義也許會進一步延伸。已經有人提議,應該把區塊鏈上記載的數據媒介NFT等奇異資產也算進去。就像企鵝緊緊擁抱融化的冰一樣,一些投資者也許會發現自己最終也掉進了冰窟窿。來源:百度作者:來咖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