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瀏覽:223
近來,所謂“元宇宙”概念股價大幅波動,牽動著市場目光。但“元宇宙”究竟是什么東西,產業現況和前景如何,恐怕鮮有人真正了解。很多投資客純屬湊熱鬧、炒概念,有的還直言不諱,就是想短線操作,撈筆錢就跑。甚至不乏有“有心人士”,正在計劃利用這個有些玄乎的名詞“割韭菜”。
勢頭正紅的“元宇宙”,通俗而言就是一種沉浸式的數字世界,《黑客帝國》《頭號玩家》等影視作品中描述虛擬世界,就是“元宇宙”的一種表現。有專家認為,“元宇宙”是互聯網的一種高級形態,可以實現虛擬與現實的無縫交融,將大為改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這當然聽起來很美,但事實上,我們離“元宇宙”變為現實還差得很遠。相關領域專家認為,“元宇宙”要成為“現實”,必須基于電子硬件的全面升級。例如,“元宇宙”要求虛擬現實必須達到16K以上分辨率,而現在最頂級設備也只能達到4K。更不用說對AI芯片、SoC芯片等核心硬件以及網絡傳輸帶寬、通信傳輸穩定性的要求,是未來幾年甚至十幾年內技術發展難以達到的。另外,“元宇宙”的相關行業標準、法律法規也仍然是一片空白。也就是說,現在一些人把“元宇宙”說得神乎其神,甚至宣稱自己的產品已經實現了“元宇宙”的部分功能,那純粹是將“元宇宙”簡化成虛擬現實等簡單技術來偷換概念。在有些人炒作的“元宇宙”概念股中,不少是名不符實的。
這幾年,類似“元宇宙”這樣的科技概念暴起的事情并不罕見,從“虛擬貨幣”、“量子加密”到“負離子健身”、“納米醫療”,科技概念都是貨真價實的,但被人一利用就變了味。給一些“低科技”產品安上一頂大帽子來收割投資者的青睞也好,“PPT創業”拿高科技當幌子來忽悠也罷,很多項目就是“穿個馬甲”,流行什么就貼上什么標簽,但是總有不理性的投資者、消費者會為此買單。利用科技名詞虛假誆騙更損害到了科學研究的發展。現在不少人聞“區塊鏈”色變、聽“石墨烯”側目,就是因為“大忽悠”實在太多,連真正用心在搞科技的科學家都被污名化了。
其實,科學研究并不存在于真空之中,尤其是在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科研獲得產業支持、金融輸血,才能如虎添翼、加速發展。國際巨頭企業投資“元宇宙”,既是看中了“元宇宙”的應用場景,也是看中了構建“元宇宙”的科研潛力,現階段大力氣投錢、投人,就是在做“元宇宙”的“基礎工程”,而不是在“畫餅充饑”,售賣概念。全社會應該熱烈歡迎投資者為科研“賦能”,但投資者們必須明白,投資未來需要長期投入,也需要周密計劃,不應該像現在這樣看誰火、就投誰,否則就會被有心者利用,讓錢打了水漂。
打好科技基礎,才是邁向“元宇宙”的正確姿勢。“元宇宙”和很多流行的科學概念一樣,究竟有何功用、有何前景還有待時間檢驗。但在搭建“元宇宙”過程中,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它的底層技術會給經濟帶來動能、為人類帶來福祉。相關企業既要“仰望星空”,對未來充滿想象,更應腳踏實地,不要辜負了公眾和投資者的期待淪為“高科技騙客”,尊重科學、扎實搞好科研,也定能獲得尊重和應有的收益。
來源:圳論
熱點:元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