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來,
元宇宙引起了巨大的關注,各種資本都紛紛涌入市場進行布局。對于元宇宙的解讀也層出不窮。在希臘語中,“元”來源于前置詞和前綴“μετ?”,表示“之后”、“之外”、“之上”、“之間”。雖然在今天的單詞“metaphysics(形而上學)”和“meta-economy(元經濟)”中我們仍可以隱約看到這個意思,但這兩種意思已經不再常用。亞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紀創作了《形而上學》,探討了人們在研究物理世界之后可能研究的現實本質。在《變形記(TheMetamorphosis)》中,"元"指的是將形式轉變為一種超越現有形式的新形式。中文的"元"是一個古代詞匯,最早出現在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字形像一個突出的人頭,表示首要的、第一的。"元"也用來表示天地萬物的起源,包含著根本的意義。"Lisp"語言的出現使得"元"開始具有技術含義。Lisp語言起源于1958年,是目前第二古老且廣泛使用的高級編程語言,僅比FORTRAN早一年。Lisp是人工智能研究中最受歡迎的編程語言之一,部分原因在于它具備元編程的能力,即能夠編寫或操作其他程序(或自身)或在運行時完成本應在編譯時完成的工作。隨著Lisp的流行,一些專為Lisp程序員設計的鍵盤上甚至有Meta鍵。約翰·L·李利在1960年代將元編程的概念應用于人類,并在《人類生物計算機中的編程和元編程》一書中提出,我們的環境不斷地"編程"我們,而我們可以通過實驗改變自己的程序。1979年,道格·霍夫斯塔特與Basic Books合作出版了《哥德爾、埃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書中使用前綴"meta"來表示自我參照,借鑒了元數學和元編程的早期用法。從此,"meta"在流行文化中的含義初步確定:當我們談論某事是"元"時,我們是在自我指涉地談論這個事物。"元"的這種自我指涉含義使其成為一個獨立的形容詞,用來描述自我反思和旁觀自己的行為。"元"的旁觀自己含義在藝術中得到頻繁使用。例如,一個書中的主角正在寫書,或者一部電影中的主角正在拍電影,這種形式可以稱為"元"。有些作品甚至夸張地使用了"元"的形式,比如電影《鳥人》,講述了一個在電影《鳥人》中扮演超級英雄的演員試圖在戲劇舞臺上重啟自己的職業生涯,創造一場更像電影的戲劇。當我們在某個詞上加上前綴"元"時,比如"元認知"就是"關于認知的認知","元數據"就是"關于數據的數據","元文本"就是"關于文本的文本","元宇宙"就是"關于宇宙的宇宙"。
熱點:元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