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0|瀏覽:287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美國當地時間10月28日,全球第二大礦機設計與制造廠商嘉楠耘智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首次公開發行(IPO)招股書,計劃11月下旬以股票代碼“CAN”在納斯達克上市。
在招股書中,嘉楠耘智將自己定位為:“領先的超級計算解決方案提供商”,希望利用先進工藝技術的早期和大規模采用的趨勢來建立世界一流的半導體公司。
招股書顯示,嘉楠耘智已經具備AI芯片設計能力,這也是嘉楠耘智商業模式的一部分。2018年9月,嘉楠耘智發布了第一代AI芯片KendryteK210,并于2018年第四季度開始批量生產。同時,招股書中也說明,公司會在將來平衡礦機業務和AI芯片業務(當前AI芯片業務占比較小),半導體行業的領先者和新入者也被視為潛在的競爭對手。
除了嘉楠耘智,其他礦機廠商也在不斷嘗試進入AI芯片領域。
比特大陸在2016年宣布業務向AI芯片方向延伸。利用其在研發礦機時在ASIC芯片上的技術積累,比特大陸已量產發布多款云端系列和終端人工智能芯片,可應用于人臉識別、自動駕駛和城市大腦等諸多人工智能場景,將為福州的城市大腦項目提供基礎算力支持。比特大陸兩位創始人之間的爭斗也是在詹克團試圖讓比特大陸在人工智能芯片行業加大投入的背景下發生的。
另一方面,國內第三大礦機制造商億邦國際在去年年底提交的招股書中也表示,已完世鏈網應用在內的三項人工智能芯片開發項目的初步可行性研究,分別是智能家居系統,智能健康終端及服務器,以及智能自動化務農系統。其首款人工智能芯片預計于2019年下半年完成。
為什么三大礦機廠商都對人工智能芯片如此熱情?為什么比特大陸聯合創始人詹克團要頂著團隊不和、公司內斗的風險轉型人工智能芯片呢?
鏈得得記者對蜂鳥礦機CEO劉志赟和人工智能專家張礫進行了采訪。他們認為,礦機廠商進軍人工智能芯片不但是大勢所趨,也有先天優勢。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人工智能芯片不但是未來芯片產業的發展方向,更是我國半導體產業彎道超車的重要節點。比特大陸、嘉楠耘智、億邦國際等礦機廠商將目光轉向人工智能芯片領域是大勢所趨。
隨著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多的政府和企業組織逐漸認識到人工智能在經濟和戰略上的重要性,并從國家戰略和商業活動上涉足人工智能,全球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迅速,根據德勤的一份報告中顯示的數據,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超過300億元人民幣,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過1000家,位列全球第二。
據德勤推算,世界人工智能市場將在2020年達到6800億元人民幣,復合增長率達26.2%。人工智能芯片作為人工智能產業鏈的上游,無疑也面臨著巨大的發展前景。ABIResearch在一份報告中預測,AI芯片市場預計將從2019年的42億美元增長到2024年的100億美元。
曾任堪薩斯大學深度學習實驗室主任的人工智能專家張礫告訴鏈得得App,作為全球發展最快的人工智能市場,中國在芯片制造方面均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
長期以來,中國的芯片大部份依賴進口,芯片設計和制造方面的技術基礎薄弱。根據中國海關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