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6|瀏覽:250
新年假期期間,證券時報記者實地走訪了上海的線下元宇宙項目。元宇宙一詞最早出現在美國科幻作家斯蒂芬森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中,描述了一種通過戴上耳機和目鏡,連接終端進入由計算機模擬、與真實世界平行的龐大虛擬空間的方式。
記者來到位于上海市黃浦區巨鹿路的“TeamTAXX沉浸式視聽元宇宙”。然而,記者并未在B1層廣場找到該店鋪,打電話時也沒有人接聽。安保人員表示,這里是上海相對平民化的“酒吧一條街”,白天人流相對較少。
隨后,記者來到淮海中路的上海廣場,參觀了位于二樓的“IMMeta沉浸式元宇宙藝術科技展”。展覽包括像素迷宮、NFT(非同質化代幣)數字藝術、NFT圖像市集等內容。主辦方是“唯一藝術TheOne.art”,協辦方包括大麥、貓眼演出等。
NFT是指一種在區塊鏈數位賬本上表示數字資產唯一性的加密貨幣令牌。NFT最早在2017年提出,用于表示數字資產的唯一加密貨幣令牌,可以買賣但不能互換。
在展覽現場,記者看到了一幅名為《采蘑菇》的水彩手繪作品。掃描右下角二維碼后,記者進入小程序完成注冊,頁面上顯示了對作者、發售數量、合約地址、認證標識等的介紹。購買頁面支持Bitcoin、AGLD等加密數字錢包“合約地址”,同時也標明可以通過支付寶以人民幣支付,售價為2500元。
姚先生,主辦方的業務平臺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盡管NFT作品本身可以無限復制,但代表這些作品的代幣是在區塊鏈上追蹤的,為買家提供所有權證明。
記者詢問時,姚先生表示,該平臺只支持人民幣交易,并嚴格遵守中國法律,不涉及虛擬貨幣的交易和使用。
商場人員表示,自開展以來,有偶爾的觀眾來參觀,但對元宇宙和NFT的咨詢非常少。大多數來這里的人是為了拍攝小視頻,然后發布到小紅書等平臺上。這里更像是一個“網紅打卡地”。
記者的第三站是上海迪美購物中心。這里是上海最知名的漢服、Lolita服飾及JK制服集中地。廣告牌上有“元宇宙”字樣,但據電話了解到,該店已經關閉。
從這次短暫的實地探訪來看,“元宇宙”似乎仍處于初期階段,無論在商業氛圍還是人們的了解程度上都相當低。
下午,記者來到上海南京東路的上海置地廣場,發現一家名為“魔法門VR”的體驗館。店長表示,元宇宙的概念最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出現了,而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則是技術上的提升和應用。他還介紹說,相比虛擬現實硬件設備,游戲軟件的成本更高。他們經常在STEAM平臺上購買數字游戲。
據了解,STEAM是美國電子游戲商Valve于2003年9月12日推出的數字發行平臺,被認為是計算機游戲界最大的數碼發行平臺之一。
記者采訪得知,虛擬現實游戲體驗行業仍處于上升期,技術升級有望進一步推動包括“元宇宙”在內的行業繁榮發展。
熱點:元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