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9|瀏覽:338
目前,區塊鏈在世界主要國家都已引起了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科技企業和資本市場的高度重視與廣泛關注。
區塊鏈行業滲透加速,中國處于國際領先地位。自2008年中本聰提出區塊鏈的概念以來,區塊鏈從技術準備期逐步過渡至應用探索期。目前,區塊鏈加速對各行各業的廣泛滲透,在金融、公證、物流、醫療、政務等其他領域中不斷融合創新,形成“區塊鏈+”的良好勢頭。
根據Coinmarketcap的數據統計,截至2019年5月底,全世界共有2212只數字貨幣,總市值為2650億美元。其中,比特幣的市值占比最高,在2017年初一度達到90%,隨后由于其他數字貨幣爆發式增長以及比特幣價格下跌,比特幣的市值占比下滑,但至今基本維持在50%的水平。
近年來,金融科技快速興起,為金融業持續發展提供了創新活力。區塊鏈金融作為目前金融領域最受期待的發展方向,已在跨境支付、供應鏈金融、證券交易、票據等方面落地多項應用,表現出了對金融業的巨大優化力。高盛、摩根大通、瑞銀集團等金融業巨頭分別成立了各自的區塊鏈實驗室,發布區塊鏈研究報告或申請區塊鏈專利,并參投區塊鏈初創公司。
11月16日在京發布的《中國區塊鏈發展報告(2019)》顯示,近年來,隨著中國各類區塊鏈機構在技術領域的不斷創新,中國的區塊鏈專利數量增長迅速,已超過美國居全球首位。中國信通院官網發布的《區塊鏈專利態勢白皮書(1.0版)》顯示,目前全球范圍內的區塊鏈專利主要集中在中國、美國、加拿大、韓國和英國等。2013年初至2018年12月20日,中國申請的區塊鏈專利高達4435件,占全球區塊鏈專利申請總量的48%;美國申請的區塊鏈專利有1833件,全球占比為21%。
另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統計,截至2019年3月31日,中國公開的區塊鏈專利數量為4351項,2019年第一季度公開的專利數量為2041項,同比增長5.4倍(2018年同期為317項),2019年中國區塊鏈專利數量很有可能再創新高。“中國區塊鏈專利數量的高速增長,不僅代表著中國對區塊鏈技術的重視和推動,也預示著中國在區塊鏈領域將擁有更多國際話語權。”
從行業相關公司數量來看,中國區塊鏈相關注冊企業躍居第一,超全球總和。截至2019年6月,國內區塊鏈相關注冊企業為27784家。全球可查區塊鏈相關注冊公司共計3071家,其中,美國區塊鏈相關企業最多,共計1430家;英國區塊鏈企業數量次之,共計465家;新加坡、澳大利亞、荷蘭、加拿大四國數量相近但呈遞減趨勢,分別為187家、137家、100家、98家。
國際區塊鏈系統標準缺失各國監管立法特點不同。盡管區塊鏈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在國內外生長,但自始至終都沒有一個被國際認可的統一的區塊鏈系統標準,眾多的區塊鏈企業也是各自摸索前進,其中難免產生背離區塊鏈本意、渾水摸魚、擾亂市場、牟取暴利的行為。
區塊鏈技術能否真正為社會帶來積極作用,取決于該技術的使用者以及使用方式,并且對區塊鏈的監管也充滿挑戰。這種挑戰由兩方面導致:一是跨界,在監管機構未能徹底明晰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監管手段貧乏、監管技術落后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一定監管真空;二是去中心化,區塊鏈技術下的所有交易都匿名且無法被禁止,交易數據雖然都是公開的,卻無法被有效監管,這個問題的解決有賴于監管手段的不斷升級。
專家表示,從區塊鏈立法的國際經驗來看,世界各主流國家的區塊鏈發展都有各自的特點,但是各國一般選擇對基于區塊鏈的各類應用立法,而不專門直接針對區塊鏈本身加以立法限制。在各國的立法實踐中,各國對于區塊鏈應用于金融領域或者區塊鏈的應用具有部分金融屬性這一部分較為關注。
例如,日本對虛擬貨幣進行專門立法,引入注冊制監管虛擬貨幣交易所,以規制虛擬貨幣交易所潛在的洗錢和恐怖融資風險,保護用戶的合法權益。英國是世界范圍內最早建立“監管沙箱”制度的國家之一,其允許諸多金融創新在特定的小范圍市場內部進行實驗性的具體實踐以觀察具體效果,區塊鏈的應用試驗就在“監管沙箱”內部運行,并在FCA(金融行為監管
熱點:區塊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