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3|瀏覽:281
理性 VS 荒謬
我們在平時的研究中,總會遇到這兩類產品,理性的好孩子,荒謬的壞孩子。
理性的好孩子
解決現有剛需,有明確PMF(product-market-fit)和商業模式,還具有明顯的護城河,所有人都喜歡這樣的公司;他們是Coinbase,Opensea,Nansen,Chainlink,是風投的寵兒,是數據分析師的話題,是閃耀的明星。
荒謬的壞孩子
貌似不解決某一個剛需,明確的收入只有轉賬手續費,或者套利投機的收入。他們吸引用戶的手法粗暴,讓人覺得隨時會崩盤。他們往往是新類型的定義者(categorydefiner);他們是PFPNFT,MemeCoin,AlgorithmicStablecoin,x-to-earn等,是爭議的熱點,是荒謬的笑話,也是讓人眼紅的潮流。
我們覺得荒謬的壞孩子更有趣,他們的外部性被低估了。
1 嘗試思考:外部性
1.1 任何經濟行為都有外部性
在經濟學上,把一個私有的經濟行為,帶來的對社會福利的影響,叫做外部性。無論這個私有行為是一種消費,還是一種生產,都有可能產生外部性。
什么是外部性
從上圖可見,在兩個Pareto Equilibrium之間的區域,可以計算出外部性的大小。外部性可以是負面的(損失),也可以是正的(收益)。
比如: - 技術的負面外部性: - 工廠:環境污染,噪音 - 機器人:帶來失業 - 互聯網:信息過量,隱私安全被剝奪 - 技術的正面外部性: - 工廠:帶動了周邊街區租金漲價 - 機器人:讓人類專注于創造性工作 - 互聯網:帶動了自由創作,可以監督權力和違法行為
在一個封閉市場內,市場參與者的鏈接度很低,信息和資本流動受阻,外部性無法耗散,一般會被監管者干預。
在一個開放市場內,市場參與者的連接度很高,信息和資本流動有效,因此每一個經濟行為的外部性會更顯著,會形成外部性的波瀾效應(Rippling effect of externalities)。
然而,Web3是一個歷史上最激進的開放市場,也有更多的外部性。
1.2 比特幣是一個荒謬的壞孩子
時間回到2008年,你看到比特幣這款產品,他并不是一個有PMF的產品,支付速度很慢,沒有信用背書;早期的用戶是小眾電腦愛好者、地下交易者和投機者。相比于Paypal,他是一個挺糟糕的“支付公司”,是一個不僅荒謬而且危險的壞孩子。
但是他在隨后的14年中,隨著通脹高企、金融自由被限制,比特幣的外部性不斷被強化,并且轉化成了巨大的產業鏈。他的用戶數達到8100萬,每天的流動性約為180億美金,是一種有利于存儲和保值的數字資產,未來可能會替代黃金。維持這些價值和信念的,不是比特幣官方組織,而是所有的外部性經濟活動。
比特幣負面的外部性: - 耗費電力 - 難以監管
比特幣正面的外部性: - 帶動了礦機行業(Bitmain等) - 帶動了交易行業(Coinbase等) - 為金融市場增加了新的資產品種 - 激發了區塊鏈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 被一些小型的政府國家使用
Bitcoin的外部性
根據Stanford學者的研究“Can we mitigate the externality of cryptocurrencies”,超過75%的比特幣交易來自于“外部的金融活動”,這些外部性又反過來貢獻了比特幣的價值。
如果我們只分析比特幣的內在技術和產品需求,可能永遠找不到正確答案。
荒謬的壞孩子,不能考試分數去衡量它未來的成績。
2 嘗試思考:外部性
2.1 什么是外部性市場
在Hayek等自由派經濟學家中,他們認為與其去壓制“外部性”,不如建立一個市場,吸納參與者,形成經濟體。
哈耶克主張用市場機制來消化外部性
新物種A—>外部性經濟行為—>新的外部性市場,新物種B
我們稱這樣的市場為“外部性市場”,我們應該尋找有巨大“外部性市場”的新物種。
2.2 Web3有大量外部性市場
未來世界的連接度比任何一個時代都更高。在Web3的角度上看,token流動性極高,高度的Openness和Composibility,因此產品和協議會產生產生意想不到的外部性。
Curve 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