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9|瀏覽:278
這句話本來是用在社交場合中與普通人相處時該注意的方式,不過用在與家人的相處中也同樣適用。
尤其是在某些特殊階段,因為人是會變的,根據年齡和處境的不同,心態和性格都會發生變化。就算是父母和子女,幾十年的血脈親情也要留意。
小時候子女依靠父母養育,朝夕相處,沒什么問題,長大了各自成家了,分開住了,嚴格上來講就是兩家人了。雖然內心的情感上還是親生的一家人,但是也不得不改變心態,處處“留一手”了。特別是人到了晚年,更不能再把子女當小孩子看待了,所以相處的時候,有些東西不得不“提防”。
雖然這詞說出來好像挺傷感情,但是為了晚年生活的幸福,不得不多個心眼。
切記過度信任和依賴子女。最重要的就是兩大方面:1、錢;2、房子。一定要提前給自己準備養老金來防范老年危機。
從小子女就是父母不停在兜底,以致很多人長大了自力更生了依然覺得父母是自己最大的依靠,尤其在金錢方面。結婚,買車買房,這些錢基本都是父母準備的。
以為子女結婚了,自己安家了老人就輕松了嗎?并沒有,有了孫子,好多父母還倒貼著去幫子女帶娃。有些人,生了孩子,養不起,每個月養孩子的錢都要靠父母接濟。哪個當父母都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和孫子受凍挨餓?想著自己老了,吃不了多少,也不用穿多好,但是孫子還小不能虧待。
隨著小孩子長大花錢的地方只會越來越多,而老人退了休沒有了勞動能力,靠每個月的養老金,能幫兒女家多久呢?而且人性有個問題是:道德綁架。與家人之間這種情況更多見。比如父母一直在為兒女出錢出力支持他們的小家庭,突然有天要停止或撤回這些付出,受慣父母恩惠的兒女會突然不習慣,且不理解。
但是人老了身體越來越差,花錢的地方不亞于小孩子成長的花銷。醫藥費什么的都是能壓垮一個家庭的大山。所以跟兒女在金錢上一定不要不好意思算賬。將來自己需要錢的時候,兒女不一定拿得出來,或者不一定愿意拿。
房子要留給自己養老不要寄希望與兒女同住。兒女要結婚,給不起錢幫兒女買房的某些父母,就把自己的住房賣了去給兒女付首付,然后去和兒女同住。認為,兒女的家就是自己的家,并且這個房子自己出了錢的,就應該住。
結果兩代人生活習慣的矛盾,婆媳關系的處理,育兒方式不同等,所有問題都在一個屋檐下暴露出來。只有分開住,那房產的分割又成了個大問題。
有些老人清醒,明白老了要給自己留給老窩,兒女再親,他們的家也不是自己的家。但是架不住有些不孝的孩子會想方設法地來哀求甚至威脅父母賣房幫自己。
就算兩代人能和氣地處在一個屋檐下,生活中矛盾較小,但是有個普遍的問題是:只要父母與孩子同住,他們一定是孩子的免費保姆,幫帶孫子,還要承擔家務。做得不好的地方還要被兒女嫌棄、指責。因為付出的人沒有特意要求回報,而接受好處的人習慣了別人無回報的付出。一切都成了心甘情愿與理所當然。
房子是人養老最后的依靠了。就算錢少一點,至少還有一個遮風擋雨的落腳點,不至于居無定所。“你們是我的父母,我最親的人,為什么不幫我?你們就那么狠心看著我過的這么艱難嗎?我是不是你們親生的?”這些話在子女跟父母提要求被拒時聽到的最多了。
親人之間,好像一涉及到幫忙被拒,就拿親情來綁架對方,認為我們有這層血脈關系在,幫忙是應該的,不幫就是你不對。做父母的,聽不得兒女訴苦,見不得他們吃苦,還恐怕自己對他們不好,以后自己老了兒女不孝順自己。
一味向子女低頭,他們要什么就給什么的無私行為,只會造成子女對父母的過度依賴,最后變成啃老族,不孝子。大多數不孝順的人都是父母過度溺愛慣出來的,讓他們習慣了父母的無私付出,認為理所當然,且是他們一廂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