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5|瀏覽:244
比特幣的價格一直在不斷飆升,但也不斷出現“罪與罰”。今年以來,比特幣價格一度沖破6萬美元關口,但又回落至5萬美元附近。如此暴漲暴跌的走勢,讓很多人感到心驚膽戰,就連不少業內人士也感到“看不懂!”
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比特幣是否具有投資價值和潛在風險,以及在司法實踐中呈現出的特點,都需要從法律角度進行解析。為此,《證券日報》專訪了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
肖颯表示,目前持有比特幣在我國是合法的,但它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則可能會涉嫌非法經營罪。對于其他虛擬幣,司法機關對其不認為是財物,也不受法律保護,但在一些案件中,可能會被認定為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
肖颯認為,涉及比特幣的法律案件總體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但投資者對比特幣及其他虛擬幣相關法律、法規的認知有限,風險防控意識不足,該類案件呈現維權周期長、成本高的特點。而在比特幣涉刑案件中,盜竊罪占比過半,在民事案件中,最多的是買賣合同糾紛案件。
肖颯認為,比特幣的投資風險可能會增加,且銷售比特幣礦機也存在一定的法律風險,比如反洗錢風險、專利侵權風險和稅務風險。
總的來說,對于比特幣及其他虛擬幣,投資者要做好風險評估和風險防控,同時也應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司法實踐,規避潛在的法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