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1-30|瀏覽:1332
首先要從理論角度考慮貨幣數量論的前提是否仍然存在。如果在貨幣數量論的框架內討論貨幣超支和赤字貨幣化,很容易陷入傳統的邏輯路徑。在目前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下,財政貨幣政策的制定應該跳出貨幣數量論的舊框架。我覺得現在貨幣數量論已經過時了,因為貨幣數量論的假設前提是貨幣同質,僅限于貨幣的支付手段功能。但從目前國內外的現實和十幾年的實踐來看,這個假設前提越來越脫離現實,難以建立。
過去,我們長期以貨幣數量理論為政策制定的理論基礎,以貨幣數量來衡量流動性是否充裕,以及是否符合預防通脹風險的目標,這很容易導致政策判斷失誤。通過比較貨幣存量的增長率或經濟增長率來判斷流動性是否充裕,越來越失去準確性。用同樣的邏輯來判斷通脹風險,與傳統理論的預測大相徑庭。在發達國家,多年來一直遠離通脹,中國也出現了類似的現象。自2008年以來,貨幣存量的規模及其與G的規模DP比例前所未有的擴大和提高,不僅沒有通貨膨脹,反而連年出現通貨膨脹。至于近年來中國豬帶動CPI上行則是供給問題,不是貨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