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0|瀏覽:290
據天眼查發布的《2022中國數字經濟主題報告》,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取得新的突破,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6.2%,占GDP比重達到39.8%。
在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之下,數字經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范圍和影響,推動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發生深刻變革。文淵智庫研究員王超認為,不論是電子商務還是線上線下無縫銜接的辦公和教學方式,亦或是無處不在的智慧生活場景,公眾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數字經濟帶來的福祉。
國家統計局出臺的《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從“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大方面,確定了數字經濟的基本范圍。天眼查報告顯示,在數字產業化領域,2021年我國數字產業化規模為8.35萬億元,同比增長11.9%;產業數字化方面,2021年我國產業數字化規模達到37.18萬億元,同比增長17.2%。王超認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
來自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調研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47個主要國家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8.1萬億美元,占GDP的45%。其中,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7.1萬億美元,占47個國家總量的18%以上,已位居世界第二。
不同城市均被數字經濟所帶動,依據自身的優勢和方向,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數字+實體經濟”結合之路。北京是國內政策的重要“窗口”,也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標桿城市。北京數字經濟及其相關產業發展較為突出,2022年前三季度,北京數字經濟實現增加值1.28萬億元,同比增長3.9%,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高達42.7%。根據天眼查的數據,從2012到2021年的十年間,廣東、北京和上海三地數字經濟政策累計頒布數量位居前三。
在需求和政策的加持之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正在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動力,而數字經濟消費也發揮著“助推器”作用。今年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達6.3萬億元,同比增長3.1%,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3.8個百分點,占比提升至22%,對社零增長的貢獻率接近30%。諸如網約車、外賣、本地生活、數字文創、智慧旅游等產業也在數字經濟的助力下不斷開拓新圈層用戶,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數字經濟為我國的服務業轉型提供新機遇,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同向而行。
政策加持及市場需求推動了數字經濟相關職業的涌現,反映出我國數字經濟領域蓬勃發展的態勢。新增的數字職業符合數字經濟時代的市場需求,為人們就業提供了更高、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首次增加了“人工智能培訓師”“大數據分析師”“區塊鏈工程師”等97個數字職業“數字職業”標識。
從產業迭代到個人生活,從城市變革到政策變局,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正在重新構建產業發展邏輯與核心競爭力,也在進一步推動一系列新場景、新模式、新生態將不斷產生。有理由相信,隨著數字社會新形態的圖景展開,我們的生活也正在被重構,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將經歷前所未有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