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8|瀏覽:268
在74年前,世界上誕生了第一臺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它非常龐大,占地170平方米,體重30噸,運算速度僅有5000次/秒。然而,如今我們手中的手機不到200克,運算速度卻達到了36億次/秒,無論是體積還是性能都遠遠超過埃尼阿克。這是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
如今,去中心化計算機系統“BTC”已經穩定運行了11年。在這11年中,BTC系統的可用算力呈現跨越式的增長,但是BTC的運行性能僅略有提升。與在1946年誕生的埃尼阿克計算機相比,BTC占用了龐大的算力資源,卻只能處理每秒7筆交易。
區塊鏈由兩個主體組成,即“節點”和“共識算法”。每個節點是獨立運行共識算法的計算機設備,它們的作用是參與記賬并為去中心化虛擬機提供算力。通過無數個這樣的節點,構成了區塊鏈系統。
在區塊鏈的發展中,“節點”并不是主要的障礙,而是“共識算法”。雖然現在的計算機節點性能非常高效,但是區塊鏈計算機的性能無法充分發揮,主要原因在于“共識算法”。可以將當前的區塊鏈系統看作是在流暢的智能手機上裝上了老舊系統,即使手機再好,也會變得不舒服。
因此,未來的區塊鏈行業應該出現更優秀的系統,以適配現有的“節點”,并充分發揮這臺計算機的性能和應用方向,而不僅僅是追求風投和操作。
對于未來共識算法系統發展的暢想如下:1. 在安全問題上,將出現更強大的網絡結構和完善的安全機制;2. 在去中心化方面,當每個節點都承擔相同的責任和義務時,隨著節點數量的增加,這臺計算機會變得更安全,抗攻擊能力也會增強;3. 在可擴展性方面,類似于現有的電腦或服務器集群,可以通過增加芯片和內存來擴展性能。相信在未來的區塊鏈系統中,每增加一個節點都會增加整個區塊鏈的并發量和智能合約可用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