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4|瀏覽:307
據兩家公司公布的數據顯示翡翠的項目合約emeraldmine1已向賬號sji111111111轉移78萬USDT、49萬EOS及5.6萬DFS,其中12.1萬EOS已經轉移到changenow洗幣平臺,另有部分USDT通過DeFibox等渠道轉賣,emeraldmine1中已有總計近250萬美元的質押資產被轉移。
這是近期繼Sushi(壽司幣)創始人拋售后發生的另一起嚴重的事件,而且項目方的行為更加肆無忌憚。我相信這絕不是最后一起事故,后續一定還會有更多類似這樣的事件發生。
對此,有不少朋友發出疑問:為什么會這樣?DeFi是不是已經走到頭了?下一步DeFi將何去何從?
區塊鏈技術的根本特點就是去中心化、無監管、無門檻,這就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在區塊鏈公鏈中部署項目應用,因此公鏈的生態就一定是魚龍混雜的,其中有好項目,也會有欺詐和空氣項目。2017年的1CO就是前車之鑒,當下的DeFi也避免不了這個問題,因此發生這樣的事件不足為奇。
對于我們投資者而言只能提高警惕,看緊自己的錢包,最好的方法是:看不懂就不要參與,先學習再行動,千萬不要因為羨慕別人一夜暴富而盲目參與項目。
在9月4日的文章里我說過“我認為接下來有可能廣大普通散戶參與的DeFi主戰場會變成波場或EOS這類費用低廉很多的平臺”。
實際上何止波場和EOS,近期一大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悄無聲息的老牌公鏈都開始蠢蠢欲動宣布進場DeFi,在自己的平臺上發布DeFi項目。這些公鏈都想靠DeFi的東風借尸還魂,挽回人氣。
但放眼望去這些項目中幾乎100%都是以太坊項目的仿盤。
如果把以太坊生態中的DeFi挨個抄一遍,一個生態最少能有十多個項目。而目前躍躍欲試的公鏈除了波場和EOS,其它的少說也有4、5個。也就是說起碼還有四五十個項目等著群眾參與。
這些項目99%最終都會一地雞毛,但在利益的驅動下,肯定還會有大量投機者踴躍參與,也會再發生類似翡翠這樣的跑路事件。
不要說其它的公鏈,僅就以太坊生態內,不少參與者包括我在內,走到現在都有審美疲勞的感覺了。盡管新項目還是層出不窮,但有創意的新項目已經越來越少,值得長線投資的新項目也越來越難找。
這說明在短期內恐怕不會再出現具有重大創新的項目。但現有的幾個頭部項目卻依然在相互較勁,不斷進行版本迭代和創新。
因此我對DeFi下半程的看法是:趨勢上仍然繼續向前發展,但發展的重點已經不再是遍地開花(盡管各種仿盤仍然會層出不窮,但已經沒有什么意義),而是會聚焦于頭部項目,現有的強者會更強。
而投資者在參與了眾多項目后,也會漸漸發現,挖礦收益已經不高,很多新項目的代幣價值有限,真正有價值的只有一些頭部項目,因此他們還會把資金重新轉向現有的頭部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