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8|瀏覽:273
什么是區塊鏈?
從科技層面來看區塊鏈,涉及數學、密碼學、互聯網和計算機編程等很多科學技術問題。
從應用視角來看,區塊鏈是一個分布式的共享賬本和數據庫,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體維護、公開透明等特點。
區塊鏈是怎么發展至今的呢?
區塊鏈起源于比特幣,2008年11月1日,一位自稱中本聰(SatoshiNakamoto)的人發表了《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一文,闡述了基于P2P網絡技術、加密技術、時間戳技術、區塊鏈技術等的電子現金系統的構架理念,這標志著比特幣的誕生。兩個月后理論步入實踐,2009年1月3日第一個序號為0的創世區塊誕生,幾天后2009年1月9日出現序號為1的區塊,并與序號為0的創世區塊相連接形成了鏈,標志著區塊鏈的誕生。
2008年,中本聰發表了《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一文,由此,比特幣誕生了。十年間,區塊鏈行業成為擁有自由主義的精神極客們的理想國,除了資本市場的狂熱外,底層技術的力量也在不斷推動著區塊鏈浪潮發展。
2010年5月21日,比特幣歷史上的第一筆交易發生了,佛羅里達程序員拉斯洛·漢耶茲(LaszloHanyecz)用1萬枚比特幣,兌換了價值25美元的優惠券,然后購買了兩個披薩,隨著這筆交易誕生了比特幣第一個公允匯率。現在,一枚比特幣價值不菲,所以,1萬枚比特幣值多少錢?這名程序員萬萬沒想到比特幣的價值一路飆升,就這樣,拉斯洛成為億元富豪的機會就此失去。但拉斯洛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比特幣的交易價值與貨幣屬性。
2013年年末,以太坊創始人維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Buterin)發布了以太坊初版白皮書并啟動項目,區塊鏈技術發展進入2.0時代。
2014年7月24日起,以太坊進行了為期42天的以太幣預售。就像初期的比特幣一樣,以太坊在前兩年也處于無人問津的階段,只有少數懂得其中意義的極客愿意參與其中,當時的以太幣價格不足1美元。2017年3月開始,以太幣價值忽然一路高歌猛進,從不到10美元的價格一路飆升至6月的250美元。而到了今天,以太幣已經成為僅次于比特幣的市值第二加密貨幣,每枚價格約為1169美元,折合人民幣7383元,是一年前的一百多倍。
2016年1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討會宣布對數字貨幣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會議肯定了數字貨幣在降低傳統貨幣發行等方面的價值,并表示央行在探索發行數字貨幣。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討會的表達大大增強了數字貨幣行業信心。
2016年12月20日,數字貨幣聯盟——中國FinTech數字貨幣聯盟及FinTech研究院正式籌建。如今,比特幣仍是數字貨幣的絕對主流,數字貨幣呈現了百花齊放的狀態,常見的有bitcoin、litecoin、dogecoin、dashcoin,除了貨幣的應用之外,還有各種衍生應用,如以太坊Ethereum、Asch等底層應用開發平臺以及NXT,SIA,比特股,MaidSafe,Ripple等行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