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5|瀏覽:237
身處不同行業的不同角色,給出的答案也不盡相同。
如果你問我,我會認為企業DeFi是在已知或未知的法人和自然人之間創建新的、去中心化的網絡規模的企業結構和基于互聯網的有效協調機制。換句話說,治理就是一切。
在我看來,企業DeFi必須實現企業去中心化,而不是在傳統的企業結構中使用DeFi軟件。
多虧了華爾街在1970年至2008年間聘用的數學和物理博士大軍,畢竟要發明新的金融是非常困難的。除了閃電貸等罕見的例外,任何有能力的量化分析師都可以將DeFi的金融創新與華爾街以前的金融創新進行1:1的映射。
這意味著DeFi的真正創新是去中心化,甚至這在貨幣和商業的歷史中也有其根源和相似之處。通過代幣持有者投票進行決策與代理投票也有相似之處,古印度和中世紀意大利的貿易行會使用類似的決策系統,運營互助式貸款、交易、保險、貨幣和資產管理服務。
公共區塊鏈技術使去中心化能夠在互聯網規模下在匿名參與者之間發揮作用,這些參與者不需要彼此信任,甚至不需要彼此了解,這其實相當了不起了。因此,如果企業DeFi沒有去中心化這個屬性,那么也只是CeFi,而非DeFi。
那么什么是去中心化呢?在評估某事物是否去中心化時,要問的關鍵問題是治理問題,即誰控制決策制定,控制程度如何?這有兩個評估維度:技術去中心化和經濟去中心化。
技術去中心化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或貢獻為去中心化產品或服務創建的軟件或技術基礎設施。在DeFi中,軟件的部署、升級和操作不受任何一個法人或自然人的控制。因此,DeFi的開源特性和公共區塊鏈部署是不容置疑的。
使用公共的免準入許可的區塊鏈會有所幫助,因為它將功能暴露給所有有意檢查或重用它的人,但這是不夠的。如果一個加密貨幣交易所在公共的免準入許可的區塊鏈上構建并運行基于智能合約的應用程序,但95%的區塊鏈網絡代碼提交都是來自交易所的雇員或承包商,則該區塊鏈不是非常去中心化。
此外,如果交易所可以隨意重組區塊鏈,那么這種DeFi應用程序肯定不是去中心化的。事實上,Linux和MySQL比這些dapps更加去中心化。同樣,如果一個DeFi協議的創始團隊控制了可用于進行任意代碼更改的管理密鑰,那么這樣的協議就不是很去中心化。
事實證明,并不是所有的開源軟件都是一樣的,一些開源軟件在發布許可時賦予了軟件開發者特殊的權利甚至控制權。在DeFi軟件中嵌入的這樣的權利和限制越少,這樣的軟件就越去中心化。從本質上講,我認為無需許可比GNU許可證更去中心化,而GNU許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