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4|瀏覽:260
近幾年,區塊鏈越來越受到更多的關注,各大互聯網企業也紛紛推出區塊鏈云平臺,將區塊鏈、大數據及云計算相互融合、集成創新,促進區塊鏈技術在實體經濟領域內的應用。
但如果沒猜錯的話,你可能還是不太清楚,區塊鏈它到底是個什么鏈。
今天,咱們就從區塊鏈呱呱墜地那一刻說起,把它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說到區塊鏈,咋就不得不提它的孿生兄弟——比特幣。
時光倒流回整整11年前。2008年11月1日,世界正籠罩在金融危機的巨大陰影中。那天,一位自稱“中本聰”的神秘極客群發了一封電子郵件。
郵件標題是:“比特幣:一個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
中本聰在郵件中說,他正在研究一種新的電子現金系統,這種系統完全是點對點的,無須任何可信的第三方。
大約半個月后,中本聰又馬不停蹄地公布了比特幣系統的源代碼。
2009年1月3日,一個有趣的發明橫空出世。
中本聰在服務器上生成了第一個比特幣區塊,這就是所謂的“比特幣創世區塊”。
自此,比特幣系統正式開張。
說到這里,不妨停下來想一想,咱們在現實生活中是怎么進行現金交易的。
假設你向朋友借了1萬塊錢,并答應一個月后還錢,你可能會選擇用銀行卡轉賬還款。銀行負責在你的存款賬戶中減掉1萬塊,在你朋友的存款賬戶中增加1萬塊。
在這里,銀行是負責記賬的機構。你之所以選擇銀行轉賬,潛在原因是你相信它比較可靠,會幫你把1萬塊錢轉給朋友。
可是,在數字世界里,發明一套貨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下面,我們來看看中本聰是怎么設計這個數字貨幣游戲的。
首先,中本聰希望點對點直接交易,繞開銀行這個第三方。這個問題好辦,那就不設銀行唄,用戶通過一套獨特的機制自己發行貨幣,相互之間直接交易。
但這又帶來另一個問題,沒有銀行用戶又相互不認識,怎么保證交易時沒人耍賴呢?
比如,在數字世界里,電子文件可以輕松復制,10塊錢的數字貨幣,動動鼠標復制粘貼10次就變成100塊,豈不亂套了?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提供一個讓大家互相信任的機制。
比特幣系統采用的方法是,讓所有交易過程都按照時間順序公開透明地記錄下來,這些記錄是永久性的,不能篡改。這樣就沒辦法做一些偷偷摸摸的事了。
憑借這些機制,比特幣系統成功運轉起來。
這個系統以數據塊為單位存儲數據,這就是區塊(Block)。大約每隔10分鐘,就會有新的區塊增加上去。每個區塊都記錄著比特幣的詳細交易過程,而且帶著時間戳。不同區塊之間按照時間順序、通過某種算法相連,這就是鏈(Chain)。
它們合起來,就被稱為“區塊鏈”(Blockchain)。
就這樣,區塊鏈伴隨比特幣的誕生,落地生根了。如果說比特幣是受到矚目的臺前明星,區塊鏈就是負責在底層技術上提供信任機制的幕